這些設想,並不是虛妄之談。從本世紀的4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進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雹、人工造霧等科學實驗,並逐步由試驗階段轉入了實用階段。1943年,在意大利伏爾河岸,美軍為掩護自己部隊過河,曾製造了長5公裏、高l.6公裏的人工霧障。"二戰"期間,德國為使其重要的工業基地與軍事基地免遭英美盟軍的轟炸,也曾在這些地區播灑了大量的造霧劑,人為地製造了滿天濃霧將其覆蓋。美軍在越戰中使用的氣象武器,本節開頭已經提到。除了人工造雨,美軍還曾利用人工霧障。掩護南越情報分隊向北越滲透。
隨著氣象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影響天氣的成功可能性越來越大,其在軍事上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目前,俄、美軍正在研究和已經提出設想的,主要有以下這些:
在敵國上空播灑吸收光的物質,使其氣候發生急劇變化,有如"核冬天";或者播灑吸收地麵長波輻射的物質,使敵國境內產生酷熱;或者播灑催化劑,增加敵對國的降雨量,製造人為的暴洪;還可以利用物理或化學手段,消耗某個地區大氣層中的臭氧分子,形成"紫外窗口",讓太陽光線直接殺傷敵對國人員和生物。這就是所謂的"核氣象"他們另外還提出,用人l二方法影響台風轉向,將其引入敵國,以毀傷其人員和軍事設施。這些方法都能給敵方的國防、工農業生產、國民經濟以毀滅性打擊,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既然人類已有能力影響頭上的天氣,那麼腳下的地層必然是下一個目標了。果然,已有一些喪心病狂的"戰爭狂人"開始了製造"人工地震"的研究。
這些冒險的"軍事戰略家",已經把地震作為未來的致命武器,使對方的首都、各種樞紐和指揮中心完全癱瘓後,再發動地麵進攻,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可是,關鍵的問題在於:使地震發生時間完全受人為的控製;或者說,是由戰爭的一方來製造一場地震。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們說,隻有使用地下核爆炸。
人們觀察到,在任何一次地下核試驗之後,兩個月以內,爆炸中心周圍20~30公裏範圍中,通常都要發生多次地麵顫動。這是因為,核試驗瞬間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引起了地殼的連鎖反應。地下核爆炸實際上就是一種主要的"人工地震"。其爆炸強度,甚至與地震震級存在近似的對應關係。當量為10萬噸TNT的核爆炸,相當於裏氏6.1級地震。
這還與爆炸地點的地殼構造有關。石板塊邊界地帶和地殼活躍區域,爆炸引起的地震在強度及頻率上均有加強。1995年夏天,法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在南太平洋上恢複了核試驗。其爆炸地點莫魯亞環礁連續發生了多起地震。這表明人造地震已經不再是幻想。
在戰略家們看來,核爆炸引起的地震,比核武器的直接殺傷更有威脅性。核爆炸使一一切都化為焦土;核輻射則使廣大領土再也不能生長生命。征服這樣的地區又有什麼意義呢?相反,受到嚴格控製的地下核爆炸所引發的地震,目的隻在於造成對方的社會混亂、指揮失靈、群眾陷入恐慌。這將為地麵占領創造必要的條件。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作為武器的地震。還難以達到實用的程度。其技術難題有兩個方麵:一是核武器的布設,很難深入敵國領土進行活動;二是人造地震效果的滯後。也就是說地震並不一定在核爆炸後立即發生,從而使核打擊失去突然性。若幹年以前,人類還匍匐在大自然的腳下,乞求天帝顯靈,祈禱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不要讓洪澇、幹旱、地震等降臨到自己的頭頂。而今天,人類卻已經在為自己挖掘墳坑了。
下一次戰爭,也許不再僅僅是硝煙和炮火,而是整個地球的撕裂、全人類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