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到l988年,是兩伊戰爭的後期階段,雙方攻勢減少,長期處於僵持狀態。在對峙中,伊拉克軍隊仍不斷使用化學武器,而伊朗軍隊也進行了化學回擊。
1988年4月11日,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s·納塞裏,向聯合國裁軍主席轉交了《伊拉克政府1981年1月~l988年3月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使用化學武器的細表》,表中指責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241次,有人員傷亡的為100次,造成傷亡數為44163人。
聯合國調查小組多次調查確證,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主要使用了糜爛性毒劑芥子氣和神經性毒劑塔崩。又據伊朗有關資料,伊拉克還使用了沙林、VX和路易氏氣等毒劑。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的手段中,用飛機投擲炸彈布灑占61%,用榴炮和迫擊炮布灑的占39%。
在入侵科威特之前的1990年4月2日,薩達姆就曾警告說:"如果以色列用核武器襲擊伊拉克,伊將以化學武器回擊,至少可以毀滅以的一半領土。"同年4月3日,伊全國各地舉行了大規模遊行,以表示對薩達姆的支持。4月7日,薩達姆發表了一項聲明,拒絕布什總統提出不要使用化學武器的要求。薩說:"我認為,這是伊拉克人民保衛自己和家園的合法權利。"伊武裝入侵科威特以後,多國部隊雲集海灣。在此期間,薩達姆多次揚言,如遭多國部隊攻擊,將用化學生物武器還擊。化學生物武器,儼然成了薩達姆手中的"原子彈"。
在戰爭即將爆發之際,1991年1月11日,薩達姆於伊斯蘭大會上公開宣稱:"如果伊拉克受到襲擊,將使用所有的武器,包括化學武器。"
伊在利用新聞宣傳媒介公開發出化學威懾的同時,並積極進行其實戰準備。
首先,他們加強了化學戰劑的生產和儲存能力。伊6個化學武器生產基地一時間日夜開工,加緊生產神經性、糜爛性、全身中毒性和窒息性毒劑。以神經性毒劑為例,就以每月60噸的速度繼續擴大儲存量。同時,伊也對正在修建的新生產基地和化學武器倉庫及有關設施加緊施工。
其次是進一步完善攻擊型化學兵器。不僅伊拉克現有的火炮大都能發射化學彈藥,"蛙"一7火箭、"飛毛腿"導彈均可進行化學攻擊。而且,他們還對"侯賽因"、"阿巴斯"和"阿貝德"導彈抓緊改裝化學彈頭。
第三便是積極進行實戰布置。在一線的部隊,均裝備了化學炮彈和其它的爆炸型化學武器。空軍裝備了化學炸彈和布灑型化學攻擊兵器。在西部,他們部署了針對以色列的化學武器。北部的導彈,也配設了化學武器。
伊拉克的一係列行動,其目的十分明確。那正是在向敵人表示:"我們的化學威懾,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且具有強大的化學戰能力。我們隨時準備把這種威懾付諸實施。"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置國際禁止使用化學武器公約和世界反戰輿論於不顧,使用了化學武器240餘次,特別是使用了自德國人1935年發現以來50多年裏沒有哪個國家敢用的神經性毒劑。多國部隊為此受到了化學威脅的強大壓力。
伊的化學威懾,使多國部隊在開戰前就產生了嚴重的心理恐慌。英國的一位指揮官說:"伊拉克的化學武器,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武器。"美空軍某中尉也表示:"寧願去十次巴拿馬,也不願去一次伊拉克。因為伊會向我們扔毒氣彈。"
在空襲中,多國部隊為摧毀伊的化學武器工廠、化學彈藥庫等,消耗了大量的彈藥。不僅如此,他們還耗費巨資研製、生產和購買防護器材。為應付伊"飛毛腿"導彈可能攜帶的化學彈頭,他們緊急研製攜帶消毒劑的反導彈,以減輕化學導彈可能造成的毒襲後果。此外,化學威懾也給多國部隊的後勤保障增加了極大的難度。他們不僅要供應大量的防護器材,還得在飲食、飲水等方麵防止汙染。
在兩伊戰爭之中,伊拉克使用了化學武器,多次扭轉戰局。因而在海灣戰爭之中,它又不斷打著這張"王牌",對多國部隊進行巨大的威脅。但美、英、法等國是世界上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強國,也不斷地向伊亮出"黃牌"。如1991年2月1日,法總統密特朗對《巴黎競賽畫報》記者提出海灣戰爭的"七點擔憂",第一條就是化學戰。他說:"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那將完全改變戰爭的情景。法國將不再隻是為解放科威特而戰。屆時,將必須同伊拉克交戰。因此,怎樣使盟國避免使用化學武器,甚至小型核彈或中子彈呢?"這些話,既有對海灣戰爭的擔憂,也是對伊拉克可能使用化學武器所發出的警告。與此同時,以色列也警告說:"如果遭到伊拉克化學武器的進攻,我們將以10倍的力量還擊"。諸多以牙還牙的言論,雖都帶有威懾和恫嚇的目的,但在一定的條件下,隨時可能變成現實。因此,如果伊拉克使用生化武器,就意味著戰爭升級,那將是更加慘不忍睹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