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黑色硝煙:是正義還是邪惡?(5)(2 / 3)

在古代戰爭中,如果一方軍隊及後勤、居民中發生了流行病,將極大地削弱其軍事力量。這種例子不免使軍事家們想出:利用人工傳播疫源的方法作為作戰方式,以達到戰時傳染疾病的目的。

1346年,韃靼人圍攻克裏米亞的卡發,久攻不克,於是將鼠疫患者的屍體投入城中,使得鼠疫的傳染遍及歐洲。估計死亡2000萬人,約占當時歐洲人口的l/3。

此次事件被稱為"黑色死亡"。

而日軍731部隊在侵華戰爭中的細菌戰惡行,至今令人發指。到了今天,生物武器又有了更大的殺傷力。

1992年度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本手冊,將生物戰劑定義為"一種可以在人、動物或植物體內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從中提取的毒素),或是導致物質變質的微生物"。

目前,世界已知的、能對人類產生危害的病毒源,約有160多種。其中有60多種被公認為潛在的生物戰劑。那麼,生物戰劑又是怎樣一種致命武器呢?

生物戰劑具有傳染性與致命性。以很小的劑量,就會導致像死亡或失能這類可以預見的結果(事實上,接觸紮伊爾埃伯拉病毒的人,百分之百都會染上傳染性疾病。即使對病人進行全麵治療,也會有90%的人無效而亡)。

生物戰劑極易生產。本世紀60年代,大部分有關生產生物戰劑的技術問題已得到解決。在製藥廠或啤酒廠使用的發酵罐中,就可迅速而大量地生產生物戰劑。一間能存放兩輛汽車的廠房,所生產出來的如炭疽這種生物戰劑的數量,足以毀滅l0餘座大城市的人口。隻要建立起簡單的生產設施,就能大量生產生物戰劑。而且用不了一個月,這些設施就可全部被拆除。照此而言,核查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生物戰劑盡管可以通過水或食物、昆蟲(比如扁虱)等媒介來傳播,但其最主要的威脅,是經空氣使人吸入變成氣溶膠狀的生物戰劑顆粒。

生物戰劑的致命相當驚人。即使和毒性最強的化學戰劑相比,也毫不遜色。l0克炭疽孢子的殺傷力,與一噸神經性毒劑--如東京地鐵毒氣案中的"沙林"的殺傷力相同。在理想狀態下(晴朗無風的夜晚),一架使用氣溶膠發生器的飛機撒布100千克的炭疽孢子,可以完全覆蓋300平方公裏的區域,並可導致100~300萬人死亡(假定其人口密度為300~10000人/平方公裏)。

根據一份l97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吸入一個極其微小的炭疽孢子,48小時內就會死亡。可致命的平均呼吸劑量是10叫克。從理論上講,1克分布適當的炭疽孢子就足以使l/3以上的美國人口死亡。

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家馬修·梅塞爾森博士近來組織了一批美、俄科學家,對1979年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事件進行了細致研究,並演示了毒劑點源施放的效能。由於前蘇聯某一生物戰劑研究機構意外地泄露了"不到1克,或幾毫克"劑量的氣溶膠狀炭疽孢子,而當時因西北風形成了大約50公裏長的一股狹窄氣流,造成至少96人被感染,其中66人(或更多)死亡。1979年4月2日清晨,在距泄露地4公裏地方的人員全部被感染;而且,在其下風向50公裏以內的牛羊,也全部被感染。對當地居民來說幸運的是,此種生物戰劑生產地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南部邊緣地帶,而風是從西北刮來的。假如那天早晨刮的是輕柔的南風,死亡的人數就更多了。

1969年,美國單方麵停止了對攻擊性生物武器的研製和發展。在31種被認為是潛在的生物戰劑中,有20種是細菌或真菌。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病毒被認為是理想的生物戰劑。因而人們對前蘇聯以病毒為基礎的生物武器的研究和開發極為重視。一份來自美國陸軍保健勤務司的報告中指出,在美軍最有可能遇到的22種生物戰劑裏,有l9種是病毒;其中包括紮伊爾埃伯拉病毒。

在非洲鄉村爆發紮伊爾埃伯拉病毒後,已有數個國家獲得了這種病毒的標本。該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具致命性的病毒,而且極易傳染開去。用"爆發"這個詞來描述該病毒可謂名副其實,因為它可以迅速地毀滅整個城市或村莊。l976年,該病毒侵入55個村莊,受感染者90%死亡。目前,既無疫苗也無治療方法來對付它。

美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和疾病控製中心,將紮伊爾埃伯拉病毒確定為生物安全4級毒素。而艾滋病反被列為2級。美陸軍傳染病醫學所的研究人員,在日常處理帶艾滋病毒的血樣時,除了戴外科手套(一般隻有兩層)之外,不再采取其他防護措施。而在處理帶有埃伯拉病毒的血樣或肌肉組織時,他們必須穿著一種類似太空服的防護用具。

生物戰中經常被忽視的一點是:並非所有的毒劑都是致命的。一種非致命性的病毒,比如流感,其傳染率相當高(目標區內絕大多數沒有防護措施的人都會染上),而且極易傳染(被氣溶膠武器襲擊者會將該病毒傳播給那些在生物戰襲擊中未受感染者)。受感染者在幾天之內即喪失功能,但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