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襲持續了38天,平均每分鍾出動一架飛機。10萬架次的狂轟濫炸,使伊軍及伊平民的生命財產遭到了重大損失。美軍認為對方已失去整體作戰能力,地麵進攻的條件成熟了。
2月24日,大規模地麵進攻發起。多國部隊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即在地麵進攻之前,一直擺出向科威特境內正麵進攻和在科沿海大規模登陸的架勢。但於地麵戰爭開始前l0天,他們已悄悄地把大批軍隊調到了西部的沙伊邊境,出敵不意地直攻伊拉克南部,包抄伊軍後路,並與從南麵向科威特挺進的美海軍陸戰隊組成南北鉗擊之勢。早已缺糧斷水的伊軍,抵抗力極其薄弱,數以萬計的官兵處於被包圍的險境。26日,伊拉克正式向聯合國安理會請求,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接著,薩達姆下達了撤軍令。到27日淩晨1時,伊軍全部撤出。鑒於科威特已經解放,美布什總統發布電視講話,宣布多國部隊將於格林威治時間28日5時停止進攻性作戰行動。這樣,從24日1時發動進攻,到28日淩晨5時停火,地麵戰鬥才整整100個小時。持續6個多月的海灣危機和42天的海灣戰爭也就此告一段落。
高科技運用於戰爭
軍事專家湯姆·萊勒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隻是一場短暫的戰爭。下一次戰爭中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場麵:一名年輕的飛行員在奔赴戰場前向媽媽告別時說,等戰爭一結束他便回來看望她,"從現在起隻需一個半小時"。湯姆60年代曾在一首短詩中寫道:"再見吧,媽媽,我去投一下炸彈。"
研究未來戰爭的專家認為,高科技將徹底改變未來之戰的規模與方式。21世紀的戰爭將是速戰速決,並且可能傷亡慘重。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盡管硝煙已逝,僅僅持續了42天,但它揭開了高科技戰的序幕。毋庸置疑,海灣戰爭成了美國高科技兵器的試驗場。伊拉克事後也承認,最大的失誤是對科技缺乏了解。最初就喪失了攻擊的時機,在各種精密武器的威脅下,便隻有挨打的份了,連還手的機會也不再出現。
高科技,令戰爭機器更加地瘋狂
讓我們從下麵這個較新的戰例中看看高新技術於戰場上的決定性作用。
1996年8月底到9月初,爆發了美伊衝突。美軍發射了44枚巡航導彈,摧毀或重創了伊拉克的l5個軍事目標。伊拉克也多次向"禁飛區"裏巡邏的美軍F一16戰鬥機發射了地對空導彈,以表明其不承認"禁飛區"的決心,但均未擊中目標。從軍事學的角度看,這是一次高技術戰爭的排練。
在這次衝突中,美伊雙方都動用了一些相當先進的導彈、飛機。但是,伊拉克的導彈為何未能擊中美國飛機呢?答案仍然是:伊在軍事高技術方麵處於下風,未能奪取信息控製權。美軍派往伊北部"禁飛區"巡邏的F一16戰鬥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機動性能好,具有下視、下射、超視距、全向和多目標作戰能力。其最大飛行速度為音速的2倍,實用升限l5240米,最大爬升率216米/秒,最大航程3890公裏,作戰半徑925公裏。機上裝有脈衝多普勒雷達、飛行控製計算機、火力控製計算機、雷達警戒係統、紅外線成像儀、敵我識別器、空對地敵我識別應答器、大氣數據計算機、塔康導航係統、儀表著陸係統、甚高頻無線電台、保密話音通信係統和密碼設備等。它主要是在中、低空活動,控製戰場上的中、低空製空權。
而伊軍向F一16戰鬥機發射的是SA一6地對空導彈。它是原蘇聯研製的全天候中近程、中低空地空導彈。導彈采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殺傷半徑為18米,其最大速度為音速的2.2倍,能對付亞音速、超音速飛機。按其性能來說,應該可以對付美軍的F一16戰鬥機了。但是,由於SA一6導彈采用全程半主動性的製導,需要搜索雷達進行目標探測,並把其坐標送給跟蹤照射雷達,照射雷達再通過製導車的同步通訊係統把目標的實時坐標送給四部導彈發射車,適時發射導彈。照射雷達一方麵要跟蹤目標,另一方麵要把導彈引導到雷達波束當中,引導導彈飛向目標,並直至命中。但這次發射中,美軍控製了信息權,正如美國防部長佩裏所說:"薩姆導彈基地的敵方雷達係統"照亮"了我們的一架飛機,於是我們對雷達發射了"哈姆"式導彈,雷達就不再照了。"因此,盡管伊軍的地空導彈也比較先進,但因為沒有控製信息權,缺乏有效的遠程偵察手段,當美機臨空時,可供製導雷達跟蹤美機的時間很短,所以沒法找到目標,打不中美軍的F一16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