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黑色硝煙:是正義還是邪惡?(1)(1 / 3)

1.從海灣鏖戰說起

沙漠風暴:高新戰爭拉開了帷幕......

1990年8月2日淩晨,190萬科威特人睡夢正酣。近鄰伊拉克的10萬大軍,越過伊科邊境徑直向其首都壓過來。他們一路暢通無阻,僅用了3個小時便到達了目的地,並隨即宣布:科政府已被推翻。這一晴天霹靂,令世人震驚!之後就是強烈的憤怒。很快地,100多個國家對伊實行了製裁。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從四麵八方雲集海灣。

8月4日,美國製定了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行動計劃。其目的是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並用武力迫使其從科威特撤軍。至11月10日,抵達海灣的美陸海空三軍已有23萬人。

8月13日以後,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意大利、俄羅斯、孟加拉等相繼加入了以美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海上封鎖。連日本也躍躍欲試,提出向海灣派出自衛隊。因此議與其和平憲法相悖,遭到國會的否決,才沒有成為現實。而阿拉伯國家由於各自不同的利益,對伊拉克吞並科威特的反應不一,有的譴責,有的支持。8月10日,在阿拉伯首腦會議上,12國同意派兵保護沙特。

多國部隊的大軍壓境,使伊拉克麵臨著遭受巨大武力懲罰的沉重壓力。聯合國的經濟製裁,也使伊拉克陷入了困境。多國部隊的艦艇,在海灣上封鎖了伊拉克的水路,使它成為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然而,伊拉克也有絕招,出人意料地樹立起"人質盾牌"。8月18日,伊拉克議長薩利赫宣布,所有敵視國家的外籍公民,都不得離開伊拉克和科威特。

雙方態度強硬,海灣地區可謂劍拔弩張,陰雲密布。8月12日,薩達姆提出三點條件:隻有以色列撤出被占的阿拉伯領土,敘利亞撤出黎巴嫩,美軍撤出沙特,伊拉克才答應撤出科威特。美國斷然拒絕了。雙方的和平條件相距十萬八千裏,不動武似已無法解決問題。

1991年11月29日,是海灣危機中的關鍵日子。這一天,聯合國安理會特別會議通過了678號決議,授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5日後,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退出科威特。這是對伊的"最後通牒"。為阻止戰燹燃起,國際社會開始了搶救和平的努力。前南斯拉夫外長,約旦、法國以及幾位世界級政治家絡繹前去巴格達斡旋,但伊拉克堅持不從科威特撤軍。美伊雙方也約定日期進行了多次會談;1991年1月9日,其會談在日內瓦舉行。美堅持伊必須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伊則堅持科威特是它的第l9個省,不容談判。會談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了36個小時,最後不歡而散。

1月13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德奎利亞爾抵達伊拉克,進行最後的和平努力,但仍告失敗。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終於爆發。

開戰的前夕,美國以每天5000人的速度,向海灣急速增兵。到1月17日,美軍在海灣的總兵力達到45萬人。多國部隊共70萬人。他們約有坦克3500輛,作戰飛機1400架,武裝直升機1400架,各類艦艇247艘,其中6個航母戰鬥群。伊拉克駐科威特戰區軍隊54萬人,約有4000輛坦克,700架飛機(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內),70艘艦艇。伊與科威特、伊與沙特的邊境,築起了一條240公裏長的"薩達姆防線",這條防線包括人工沙牆、鐵絲網、雷區、反坦克壕等障礙設施。

開戰前5個小時,多國部隊向伊方進行了強烈的電子幹擾。美軍的發射機用相同的頻率發出更強的電波,使伊的通訊聯絡瀕於中斷。伊方雷達的屏幕不是白花花一片,就是顯示假目標。1月17日,當地時間淩晨2時40分,多國部隊發起了代號"沙漠風暴"的海灣戰爭。停泊在海灣地區的美國軍艦,向伊拉克的防空陣地、雷達基地發射了100多枚艦對地"戰斧"或巡艦導彈。接著,從沙特、巴林和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數百架飛機,對伊和科的重要政治、經濟及軍事目標進行了輪番轟炸。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其戰略方針是利用高科技優勢,先進行大規模的長時間空襲,基本上破壞了伊軍的還擊能力之後,再發動地麵進攻。

而伊拉克總的戰略方針是,在多國部隊的空襲中保存實力,堅持100天,然後於地麵戰爭中大量殲滅美軍人員。當美軍人員遭到大量傷亡之後,會爆發大規模的反戰浪潮,從而罷戰退兵。這樣,在空襲階段,伊軍基本上是困守在掩體戰壕中,以躲過多國部隊的空襲。

多國部隊的空襲,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打擊防空雷達陣地、機場、指揮和通訊設旋、核反應堆、導彈發射架、生物及化學武器工廠。第二階段打擊伊軍的前沿陣地,重點轟炸伊軍精銳之師--共和國衛隊,破壞其陣地內所有道路橋梁,切斷供應線,使之斷糧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