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在距今兩百年前,兩位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大師,他倆對科學截然相反的見解,值得後人參考。一位就是盧梭,他深刻地洞見了現代文明的弊病。"善良意誌與科學探索相比,具有更優越的價值",並堅決否定"科學......有利於道德",而是"傷風敗俗之源"(《論科學與藝術》)。他還在其名篇《社會契約論》的卷首寫下了其千古絕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中"。另一位巨匠即是聲名赫赫的啟蒙泰鬥、精神領袖伏爾泰,他的看法迥乎不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強調與弊端並存的文明的優越性,使得人們得以通過克服弊端而改善自身境況,認為科學在進步,人類也在進步,一切都因為科學的促進而走向美好的未來。
兩位大師的觀點,都並非無的放矢,都有其可取之處。結合這兩個方麵,才算是十全十美了。科學應該是一種工具與手段,是為人類服務的,而不是人類被科學所主宰。科學的利與弊,說到底還是人們自己造成的。科學本身沒有生命。所以,科學的功過,我們不應該將其歸結到科學的頭上;最終,還得問問我們自己。
科學的積極性畢竟占著主體地位。同時,大家也應該駕馭著科學向良性方向發展,盡量杜絕一切副產品。我們既要與"科學迷信"作鬥爭,更得抨擊"打倒科學"的陰險論調。我們所做的是,如何使科學揚長避短,興利除弊,更好地為人類、為人類所生存的世界作貢獻。
在當今這樣一個科學普及的信息化、現代化時期,對於跨世紀的我們,都有許多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無時無地,無事無物,芸芸眾生都要同科學技術發生關係。那麼,麵對這光怪陸離的生存空間,我們何去何從?筆者的希望是,既要利用科學的成就,又要超脫科學的藩籬,還自己一個自由之身。保持獨特的個性、卓越的思想,比一切都重要得多。此外,在運用科學、開發領域的同時,權衡得失,摒棄兩極分化。本書就是要引發大家拓展思維,心遊萬仞,最終達到一個相對輝煌的彼岸。
任何事物,細作分析,都有兩麵性。譬如,"核威脅"使我們憂心忡忡,惶惶不安;但另一方麵,也正因為"核威脅",我們不敢輕舉妄動,那不啻於自相殘殺,最終人類將與敵人、與後代、與自己生存的地球同歸於盡。又譬如,"電子寵物"使我們玩物喪誌,但隻要適當玩玩,也可以培養情感,調節生活。關鍵是,"電子寵物"隻是一種用於玩樂的小東西,我們怎能為其所左右?等等等等。
所以我要說,科學既不會把我們引向天堂,也不會把我們推下地獄。科學既不會這麼做,也不願這麼做。我們既無須一味樂觀,掉以輕心;也無須杞人憂天,悲觀失望。我們所要做的,隻是如何參與進去,將目光積極投入到浩浩星空、微微離子,發揮自己作為跨世紀人才的主觀能動性,為把科學推向前進而努力。科學女神永遠是儀態萬方,永遠是輝煌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