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國旗》(1949年)

中國的第一麵五星紅旗

紅地、黃五星(一大、四小)

紅色象征革命;

黃色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征;

大星象征中國共產黨;

小星象征廣大人民(在建國初期,人民包括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像眾星拱北鬥,象征廣大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

五顆金星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反映了我國疆土地理特征。

國旗是這樣設計出來的

十月革命的隆隆炮聲,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真理與中國革命鬥爭實踐相結合,動員勞苦大眾,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向國內外反動勢力發起了猛烈而持久的進攻。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摧毀國民黨軍隊千裏防線。23日,占領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巢穴南京,偽總統府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扯落下地,標誌著蔣家王朝的覆沒。

億萬曆經苦難的同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浴血奮鬥,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翹首企盼一個代表中國各族人民意誌和利益的新中國誕生。

6月15日,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京成立。6月21日,籌備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會議一致通過張奚若先生的建議:新中國國名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籌備會的工作在全力加緊進行,其中包括製定新中國國旗、國徽、國歌。這一工作由籌備會第6小組負責。這個小組成員共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誌、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讚、錢三強、沈雁冰。

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由葉劍英主持召開第一次小組會議。大家認為,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是一件神聖和嚴肅的大事,必須充分體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願。

會議決定,登報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並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等專家一同參加評選工作。會後擬訂了征集啟事,周恩來審批後,送政協籌備會批準。

國旗圖案征集啟事的要求是:“國旗,應注意:(甲)中國特征(如地理、民族、曆史、文化等);(乙)政權特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丙)形式為長方形,長寬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丁)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從7月5日至26日,《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天津日報》等報紙連續8天刊登征集啟事,香港及海外各華僑報紙紛紛予以轉載。

征集國旗圖案的消息很快傳播開來,在海內外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激起澎湃的愛國熱情。

在工廠、農村、部隊、學校和社會各界,人們紛紛拿起畫筆、鋪開稿紙,把對新中國的無限向往、對祖國主權和尊嚴的崇高敬仰凝聚筆端,精心描繪出心中最美的圖案。然後,懷著真摯與聖潔的情感,把應征稿件鄭重地投進郵筒。他們之中,有革命領導幹部、社會知名人士、美術家,也有普通幹部和工人、農民和軍人,甚至還有小學生。

敬愛的朱德總司令,為民族獨立和解放戎馬征戰、奇功蓋世。在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他感慨萬千、欣然命筆,用指揮千軍萬馬的大手描繪了一幅國旗圖案:紅旗左下方四分之一為藍色長方形,意喻高遠的藍天,嵌一顆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黨光照紅色的中華大地。

中國現代文化大師郭沫若,矢誌追隨革命、向往光明,在黨領導的文化戰線上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用手中的筆,飽蘸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在紅色的旗麵上繪製了一顆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然後加上兩條黃杠,象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長江。

還在為全國解放與國民黨殘餘英勇戰鬥的某部指戰員,在戰鬥間隙興高采烈地討論國旗圖樣。一位老戰士後來撰文記述了當時的生動情景:“我們利用戰鬥間隙,就在陣地上、戰壕裏,在槍炮聲中討論了這三幅稿樣,討論會開得非常熱烈,大家不光對國旗圖樣各抒己見,還談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感想。”“有的興奮地說征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莊嚴地照一張相。不少老戰士還用豐富的想象力,描繪著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好前景,憧憬著未來共產主義幸福生活……”

在舊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同胞背井離鄉、流落天涯。因祖國的貧窮落後,曾使他們在海外蒙羞受辱,飽嚐辛酸。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高舉的革命火炬,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國內形勢翻天覆地的變化,即將在舊中國斷壁殘垣中矗立的新中國大廈,令海外遊子悠然神往、欣喜若狂。他們把滿腹愛國情思傾注於一幅幅國旗設計稿中。從美洲、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先後將23幅國旗圖案寄回祖國。一位華僑在來稿中深情地寫道:“雖然我的稿件可能不會被采納,但我還是很高興,還是感到做了一件有曆史意義的工作,因為新中國的成立使我們這些海外孤兒有了信心,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