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烽火又燃起
曆史上常常出現希冀與現實相背的時刻。百姓所盼望的和平如同曇花一現,
當八年抗戰的硝煙剛剛散去,倍受蹂躪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和重建家園時,一場內戰的危機又悄悄地逼近了。
重慶談判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麵臨兩個前途,兩種命運。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問題上,成了中國社會矛盾圍繞的中心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希望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企圖建立由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力圖通過和平途徑實現建立新中國。國民黨反動派為實現其反動目的,雖然想發動全麵內戰,但由於四分之三的軍隊在大後方,一時感到力不從心,於是打起了和平談判的招牌,想借此欺騙人民,欺騙國內外輿論,轉嫁挑起內戰的責任,以便爭取時間,調動部隊,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準備內戰。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3次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共商國是”。
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為了獲得和平,派出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赴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國共談判。
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和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飛抵重慶。
下午3時許,一架草綠色的飛機緩緩降落。身穿灰布衣的毛澤東走下飛機舷梯,向歡呼的群眾有力地揮起他的帽子。人們從他含笑的目光和堅毅的臉龐上,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到機場迎接的有蔣介石的代表周至柔、國民參政會秘書長邵力子、副秘書長雷震、民主同盟主席張瀾、著名人士沈鈞儒和第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的代表,以及中外記者數十人。毛澤東的到達,向世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民主的真誠願望,堵塞了國民黨反動派把發動內戰的責任加到共產黨身上的借口,受到各界著名人士的熱烈歡迎,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關注。
重慶各大報紙紛紛載文,稱讚毛澤東前來重慶是“彌天大勇”,頌揚毛澤東此行“一身係天下之安危”。《華西晚報》說:“毛澤東的到來,使整個重慶改觀,不隻是表麵上,即在人民的心理上也起了劇烈的變化。”這種心理上的變化,就是增強了人民對於和平的信心。
對於蔣介石來說,和談本來是欺騙人民和世界輿論,以掩蓋其內戰陰謀的招牌。因此,毛澤東的到來,他毫無準備,不能不舉止失措,被動應付。在第二天舉行談判時,國民黨方麵的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等12名代表提不出任何具體方案。他們妄圖以“中國沒有內戰”之說,否定和談的必要性,受到中共代表的批駁。中共方麵則提出了具體的談判方案。並擬出了談判要點11項,交國民黨代表轉蔣介石,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和平建國方針,承認各黨派合法平等地位並長期合作;承認解放區政權和抗日部隊;嚴懲漢奸,解散偽軍;重劃受降地區;停止一切武裝衝突;實行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國民黨方麵拒不接受中共提出的這11項“要點”。爭執的焦點是軍隊問題和解放區政權問題。國民黨企圖在“統一軍令”和“統一政令”的借口下,取消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和廣大解放區。中共代表嚴正指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解放區政權是人民的政權,都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國民黨必須承認這一事實,人民軍隊和人民政權的性質不能改變。由於國民黨頑固堅持其立場,致使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為迫使中共讓步,蔣介石又開始訴諸武力,采取邊談邊打的方法。
9月上旬,國民黨軍在晉東南的長治地區發動上黨戰役,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反擊。10月10日,上黨戰役結束,國民黨軍被殲3.5萬餘人。蔣介石損兵折將,“以打迫和”的計謀落空。
為了力爭和平,打破談判僵局,中共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問題又提出一係列新建議,作了重大讓步。經過43天的談判、鬥爭,10月10日,雙方終於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會談紀要》確定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國民黨應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召開有各黨派及社會賢達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保證人民享有“人身、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之自由”;承認一切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釋放政治犯;“積極執行地方自治,實行由下而上的普選”等。關於解放區政權和軍隊,以及國民大會等問題,雖然中共一再讓步,均未達成協議,確定留待以後政治協商會議和國共雙方組成的3人小組進一步磋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重慶談判過程中取得了初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