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戰勝黑暗迎來黎明(1)(2 / 3)

其實在談判過程中,蔣介石就向各地下令“剿匪”密令。進攻解放區的槍聲一直不斷,隻是結果不大又宣布停戰,美國人也忙派總統特使馬歇爾來華“調停”。

“停戰”也好,“調停”也罷,當蔣介石認為一切準備停當後,就要開始打內戰了。

內戰爆發

1946年6月中旬,國民黨反動派認為全國內戰已經準備就緒,為了製造內戰借口,竟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五項條件,要求解放軍退出下列地區:一、隴海路以南的一切地區;二、膠濟全線;二、承德和承德以南的地區;四、東北的大部分;五、1946年6月7日以後解放軍在山東、山西從偽軍手裏解放出來的一切地區。並聲明中國共產黨如不退出上述地區,則國民黨政府不能考慮停戰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決拒絕了這些無理要求。國民黨反動派便在美帝國主義的大力支持和策動下。背信棄義地公開撕毀了他們簽了字的《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以6月26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麵的進攻,全麵內戰爆發了。

戰爭一開始,蔣介石聲稱:“三個月到六個月消滅共軍。”為此他實行全麵進攻的策略,派出全部正規軍的80%,160多萬人,並有美國先進武器的支援,在華東、華北、中原、東北,全麵展開進攻。但是,他的如意算盤卻落空了,僅僅依靠人民的“共軍”毫不示弱,全麵進行進攻。半年的時間一轉眼過去了,蔣介石的各路人馬均告失利。在1946年底,他又發出命令,要在今後一年中徹底消滅“共軍”,再也不提3個月或6個月了。

全麵進攻不變,蔣介石又改為重點進攻。一個重點是山東解放區,一個是陝北。1947年4月開始,蔣介石調集45萬人,由其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5月13日,當“王牌”整編74師突進蒙陰東北一帶時,遭華東野戰軍猛烈攻擊。5月14日,解放軍將該師分割包圍於孟良崮山區。激戰至16日,整編74師及整編83師一個團全部被殲滅,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也被打死。

進攻陝北的是國民黨軍隊中最龐大的一支胡宗南部。在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和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解放軍和中央機關與敵人周旋了7天後,主動撤離延安。胡宗南占了一座空城,立刻身價百倍。蔣介石也大為高興,發電祝賀胡宗南“功在黨國,雪我十餘年積憤”。而毛澤東在離開延安之前,就對朋友們說,幾年後,他要在北京會見他們。後來戰局的結果,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言。

解放戰爭初期,由於敵強我弱,解放軍一直處於戰略防禦階段。隨著戰局的發展,這一情況出現了變化。

1947年6月30日晚,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做出的戰略決策,解放軍由被動防禦轉入主動進攻,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魯西南地區強渡黃河。守在河南岸的國民黨軍隊亂放一陣槍之後,掉頭就走,一夜之間,蔣介石的40萬守黃大軍就垮了。7月1日至28日,經魯西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6萬餘人;從8月7日起,晉冀魯豫野戰軍分路南下,迅速跨過隴海鐵路,穿越黃泛區,渡過淮河上遊及其各支流,粉碎了敵人的前堵後追,於8月底勝利抵達大別山區。

與此同時,華東野戰軍主力於8月挺進魯西南,9月進軍豫皖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太嶽兵團亦於8月由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以上三路大軍成一個“品”字型,互為犄角。互相配合,縱橫馳騁於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大量殲滅敵人,並調動和吸引大批敵人於自己周圍,並且直接威脅著南京和武漢,迫使國民黨軍處於被動地位。昔日不可一世的由美式最新裝備武裝的國民黨軍隊,此時士氣低落、厭戰、軍心不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頹勢。

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哀歎:“我們過去未嚐沒有內戰,可是從來沒有像目前遭遇的危機這樣嚴重。”

戰果輝煌的人民解放軍開始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向國民黨政權發起最後的攻擊。

扭轉乾坤的三大戰役

人民解放軍經過兩年的英勇作戰,到1948年秋,敵我力量對比和國內形勢進一步發生重大變化,戰爭已經臨近最後決戰的關頭。

這時,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原來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149萬人,機動作戰能力大大增強;繳獲的大量美蔣現代化武器,極大地改善了部隊的技術裝備,並建立相當規模的炮兵和工兵,取得和積累了較豐富的城市攻堅戰經驗,大兵團攻堅作戰能力大大提高;經過新式整兵運動,部隊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士氣非常高漲。全國各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其麵積和人口分別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解放區內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廣大翻身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支援戰爭的人力物力更加雄厚,為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