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月間,瓊山、文昌、瓊東、樂會、萬寧、陵水等縣,相繼成立了縣委,同時組織革命武裝與群眾的鬥爭相結合,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從此,瓊崖各地農村革命聲勢日漸高漲起來。
“八一”南昌起義後,當時瓊崖的敵我情況是:駐瓊的國民黨正規軍隻有一個團,即第四軍十一師二十三團,下轄三個營,共800人,分駐於海口、府城、文昌、嘉積、金江等重鎮,兵力分散。反動地方民團及地方武裝,約共3000人,也處於各顧各的狀態。在革命聲勢的影響下,一部分民團頭目帶領團丁投奔到革命行列,還有一部分民團動搖不定,趨向中立。隻有嘉積商團、縣兵和部分民團,槍支好而又氣焰囂張。而我方,經過兩個多月的鬥爭,各縣的農軍已發展至3000人,瓊崖討逆革命軍發展至1000人,並建立了統一指揮的司令部。彈藥缺,但士氣旺盛,作戰勇敢。廣大農民在我黨領導下已初步組織起來,革命情緒高漲,成為討逆革命軍的成員。瓊崖討逆革命軍的成立,標誌著黨在瓊崖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的誕生。
我黨在瓊崖領導的武裝鬥爭的發展及土地革命的進行,日益引起了瓊崖各種反動勢力的不安,他們逐步聯合起來對付我黨我軍。1927年底,南方局張雲逸向張發奎建議,來瓊招兵,借以發展革命武裝,相機奪取瓊崖。張發奎同意派張雲逸帶五六百軍隊來瓊。但是,駐瓊的國民黨二十三團參謀長葉肇圖謀割據瓊崖,當張雲逸部乘船到海口港時,他就布置軍隊在岸上將張雲逸分批登陸的部隊一一繳械。張雲逸機智脫險。但南方局製定的“經營瓊崖計劃”由此被破壞。葉肇部獲得這批槍械後,乘勢招兵買馬,使兵力從800人擴充到1200餘人。葉肇還加緊收編土匪、民團、商團,在東、中、西三路各成立一個聯防大隊。瓊崖的地方反動勢力,日益囂張起來,開始向我蘇區和紅色區域進攻,妄圖以此壓服我黨我軍。
這時,中共廣東省委瞿秋白“左傾”錯誤影響下,於1928年1月20日指示瓊崖特委,“應有一個詳細計劃,在短期內完成全島暴動,肅清全島反動勢力”,要求這項計劃“至多在兩個月內實現”。瓊崖特委接到指示後,分析了瓊崖形勢。認為“各地各有特殊情形”,要在兩個月內實現肅清全島反動勢力有困難,“要切實討論然後才能決定”,並決定於2月間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加以認真討論。2月初,特委將上述意見向中共廣東省委報告,並請南方局求省委派員參加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2月18日至21日,瓊崖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樂四區陽江墟召開。省委派李源、黃雍參加大會進行指導。大會對暴動、政權、土地分配、職工、士兵運動等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出決議。由於“左”傾冒險錯誤思想的影響,大會雖然認為瓊崖形勢有“頗為險惡”的一麵,在鬥爭策略上,應區別各地的不同情況,組織必要的進攻和退卻,但卻又把正確的退卻視為“含有失敗主義觀念”。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大會作出了“奪取全瓊崖政權”的決議,決定在瓊山、文昌及海口、府城附近實行大暴動,使敵人不能全麵顧及,以便我軍西路乘機奪取東、西路各縣,進而與瓊山、文昌革命力量會合,向海口、府城包圍。大會選出新的特委,李源、黃雍、王文明、郭經緒、王綽餘為常委,李源為書記。不久,李源調回省委,王文明接任特委書記。2月底,省委派曾參加廣州起義的第四軍警衛團團長梁秉樞回瓊工作。
這次大會在軍事上雖然作出了脫離瓊崖實際的決定,但各路軍還是從實際出發,開展軍事鬥爭。大會對發動農民開展農村鬥爭,建立革命政權,分配土地,建立農村根據地等方麵所作的決議,基本是正確的。因此,當時瓊崖的革命鬥爭,仍然穩定地向前發展。
這時,中央決定將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為工農紅軍。瓊崖特委遵照這一指示,將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為瓊崖工農紅軍。馮平任紅軍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符節為政治部主任。梁秉樞任東路總指揮。中路總指揮為譚明新(後為嚴鳳儀)。農軍改稱為赤衛隊。這時,紅軍隊伍達到1400人,赤衛隊萬餘人。三四月間,各地紅軍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轉向山區發展,向敵人武裝勢力薄弱的地區進軍,發展山區的革命鬥爭。
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