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規模巨大,範圍廣闊。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莊,南起劉家莊,北至後營,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裏,寬約5公裏,總麵積約24平方公裏。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製的古代都城。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後岡遺址和眾多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製玉、製骨作坊等眾多遺跡。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建築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鄭州·二七紀念塔

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的。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共產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殺,300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罷工”。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鬥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場內建一座15米高的木製紀念塔,1971年改修成現在的塔式。

二七紀念塔為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包括底座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塔式新穎、獨特,雄偉壯觀,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鍾樓上高矗一枚紅五星。塔內陳列有“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曆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塔底層有地道穿廣場與道口相通;登塔遠眺,全市風景盡收眼底。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市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內外遊客旅遊之地。

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新集(今新縣城)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它經曆了創建與統一、鞏固與發展、堅持與保衛等階段,一直到迎來全國革命的勝利。它鮮明的特點是紅旗不倒,革命火種不滅。在血與火的鬥爭中,蘇區共走出了349位將軍,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動人詩篇,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坐落在英雄山畔,依山傍水、氣勢宏偉、古樸莊嚴。南北兩側分別為鳳凰山和英雄山,蒼鬆翠柏、風景秀麗。全館占地麵積230畝,始建於1985年10月,2001年再次擴建英雄廣場及大門和對陳列內容進行調整,陳列水平已達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博物館的徽式大門上,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為該館題寫的館名“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十二個金字閃閃發光。

館內分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按7個展廳布展。

基本陳列:風雲大別山。具體包括:一、奮起鬥爭,鄂豫皖蘇區初步形成;二、大放異彩,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首府;三、重組紅軍,堅持大別山的鬥爭;四、紅旗不倒,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

專題陳列包括:一、將軍的搖籃,分兩個展廳,將軍一廳是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張池明、吳先恩、範朝利、高厚良等43位新縣籍授銜將軍陳列;將軍二廳是吳煥先、高敬亭、張體學、吳大勝等50位省軍級以上領導人的生平陳列;二、今日新縣,反映了新縣34萬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繼承革命傳統,弘揚老區精神,社會經濟各項事業高速發展,城鄉麵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五大經濟(生態經濟、工業經濟、旅遊經濟、勞務經濟、民營經濟)初具規模,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美好現實。

館內陳列有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唯一一塊保存完好,寫在牆上的《中華蘇維埃土地法令草案》。館藏“列寧號”飛機:“列寧”號飛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架飛機。1931年,一架雙翼“容克”教練機執行從開封到武漢的通信任務,在返航時燃油耗盡迫降在我根據地邊緣,被紅軍俘獲,從此我軍開始擁有自己的飛機,開始了自己空軍的夢想。“列寧”號飛機多次參加戰役戰鬥,到戰場上投擲炸彈。紅四方麵軍政委陳昌浩同誌還乘此飛機到皖西指導工作,到戰場上空指揮作戰。紅軍長征後,“列寧”號飛機被拆散埋藏。“列寧”號飛機雖然存在的時間很短,但它在我黨、我軍的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是我軍建立強大空軍夢想的開始。

2001年6月,中宣部將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