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紅旗渠紀念館
林州紅旗渠紀念館就在河南省林州市內,是為了紀念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為了改變缺水舊麵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修造紅旗渠這一偉大創舉而建立的。
紅旗渠動工於1960年2月,竣工於1969年7月。共10萬人苦幹了10個春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共挖砌土石151582萬立方米,建成總幹渠長706公裏,灌區渠道總長40136公裏,中小型水庫和塘堰396座,庫容6000餘立方米,形成了引、蓄、提、灌、排、電相結合的大型水利工程。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跡”。
紅旗渠紀念館由分水苑和青年洞等組成。分水苑於1970年建成,後來又在1993年擴建,有紀念廳、碑林、浮雕牌坊,展出工程模型、修建場景、英雄事跡。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幹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於林縣任村鎮盧家拐村西,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洞長616米,高5米,寬62米,縱坡為1/5000,設計流量23秒/立方米,挖石方19400立方米。青年洞展示了當年在懸崖絕壁上施工的艱險情景,刻有李先念、江澤民的題詞,從此處可登高遠眺晉冀豫三省風光。
蘭考·焦裕祿烈士陵園
焦裕祿烈士陵園建立在蘭考縣城北側黃河故堤的沙丘上,於1966年2月始建,共占地917畝,分為焦裕祿烈士墓、焦裕祿同誌紀念館和革命烈士紀念碑三個區,整個園區是以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中軸的對稱形紀念性園林。陵園展示了焦裕祿同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光輝而又偉大的一生。
焦裕祿烈士陵園自1966年建成開放以來,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視。胡錦濤、溫家寶、李嵐清、曾慶紅、李長春、羅幹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到陵園視察,並參觀焦裕祿同誌紀念館。在焦裕祿紀念館,江澤民同誌親筆題詞:“向焦裕祿同誌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並為焦裕祿紀念館題寫了館名。1994年,胡錦濤同誌代表中共中央親臨焦裕祿烈士陵園,參加焦裕祿同誌紀念館新館落成和焦裕祿銅像揭幕儀式,號召全黨、全國進一步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
目前,焦裕祿烈士陵園已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學習焦裕祿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旅遊基地。中宣部、國家教委等國家六部委先後將焦裕祿烈士陵園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中央、省、市60多個機關、學校、企業在這裏設立德育教育基地,每年到陵園參觀的社會各界人士達40萬人次。黨中央、國務院對陵園的發展十分關心,2003年4月,焦裕祿烈士墓被國務院增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殷墟博物苑
殷墟博物苑位於殷墟中心,是以保護和展示河南省安陽殷墟宮殿區各類遺址、遺跡及其人文景觀為宗旨的曆史遺址性博物館,坐落在“殷墟宮殿區”。主要包括在原址上仿建的大殿(甲骨文展廳)、閣樓、婦好亭堂等仿殷代宮殿建築和其他遺址、遺跡性展示及輔助性陳列,充分反映了殷商帝王宮殿的人文景觀和華夏燦爛悠久的古代文明。
殷墟,位於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又稱“殷虛”、“殷邑”。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商邑”,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的255年間,這裏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商滅亡後這裏淪為廢墟。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的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曆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整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製車、製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麵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殷墟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曆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曆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