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黃麻區特委領導黃(安)麻(城)農民起義,建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創建了鄂豫邊革命根據地,有力地推動了鄂豫皖邊界地區鬥爭的發展,史稱“黃麻起義”。1929年5月和11月又先後爆發了商(城)南起義、六(安)霍(山)起義,分別創建了鄂東南、皖西革命根據地。1930年春,根據黨中央決定,中共鄂豫皖邊特委和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標誌著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成。次年11月,鄂豫皖蘇區紅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至1932年6月,鄂豫皖蘇區紅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的三次“圍剿”,建立了26個縣的革命政權。1932年10月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失敗,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戰略轉移。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紅安縣稞子山,是為了紀念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們而於1990年在原紅安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烈士祠、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館、紅軍幹部骨灰堂、紅安縣革命博物館、李先念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等大型紀念建築物。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共展出著名烈士230餘人的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展品。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是所紀念性博物館。館址原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建成於1910年。武昌起義的次日,即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在這裏創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因其在中國曆史上的特殊地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依托舊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宋慶齡名譽主席親筆題寫了館名。
紀念館陳列麵積為961平方米。該館基本陳列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館內收集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曆史文物1000多件,曆史照片10000餘張,其中有孫中山簽發的“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的大元帥令和王霞宙、張善子繪製的劉靜庵烈士畫像等珍品。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內恢複原貌開放陳列的有: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洪臥室和會客室、秘書處、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孫中山會見湖北軍政人員的會客室等。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同誌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蘄州·李時珍紀念館
雨湖自明代以來就是“蘄陽八景”之一。在雨湖岸畔,一片古樸典雅、氣度恢宏、建築麵積6000多平方米的仿明建築群,在一條長500米的帶形地段巍然聳立,這就是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麵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館內樹木茂盛,綠水環繞,坡崗起伏,鳥語花香,仿佛世外桃源。
紀念館仿古大門上鑲嵌著鄧小平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進入館內,本草碑廊是第一重院落,兩旁白色牆壁上嵌著96塊黑色大理石。石上刻有著名畫家蔣兆和1983年所畫的李時珍像、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顧景星撰寫的《李時珍傳》、明代文壇泰鬥王世貞的《本草綱目序》以及從《本草綱目》上選下來的128種本藥圖。在碑廊的最後,還刻有李時珍次子李建元的《進(本草綱目)疏》和配詩的“蘄陽八景”古圖,細細品來,韻味無窮。
碑廊盡頭到正中,一對明代榔石獅蹲守大門,這就是明軒。明軒大廳寬敞明亮,正中是高近3米的李時珍全身塑像,左邊擺著明代蘄州城的沙盤模型,它再現了古城的風貌,右邊塑有一組李時珍行醫圖,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