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民俗(1 / 2)

海原回族婚禮是當地回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勞動中,形成的一種帶有典型民族風格的婚禮習俗。

回族婚禮

2007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27

●名錄編號:X-1

●項目名稱:回族婚禮

海原回族婚禮是當地回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勞動中,形成的一種帶有典型民族風格的婚禮習俗。海原縣是回族聚居區,因此形成的傳統回族婚禮內涵極為豐富。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回族長輩常常把給兒女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終身大事”,是老人的責任。海原回族一般隻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與其他民族通婚,對方須皈依伊斯蘭教。特別講究不許同乳的男女結婚。過去由於經濟落後,表兄妹通婚較多。近年來隨著計劃生育的宣傳和整體文化素質的大幅度提高,表兄妹結婚的大大減少。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由父母做主,但必須征得男女雙方的同意。現在自由戀愛人數雖然增多,但也要通過“明媒正娶”這一關。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概括起來要經過說媒、相親、說色倆目、插花、訂婚、添箱、迎親、回門等程序。

海原回族婚禮的程序

說媒當姑娘長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有人上門說媒。媒人說媒時,帶上糖茶等四色禮品前往女方家向其父母說明來意,詳細介紹男方家的基本情況。若同意親事,女方請媒人給男方媒人回話,看家道,擇日相親。

相親男女雙方家長和媒人安排小夥子、姑娘由嫂嫂或同輩姊妹陪同在集市上或親戚朋友家見麵。男女雙方見麵後,小夥子還要贈送禮品,若姑娘接了禮品,表示同意親事,雙方媒人這才各自去回複、商議說色倆目(定親)。

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或“定親”。男女雙方若無反對意見,男方家一般由父母、哥哥、嫂子、姐姐等人,再加上阿訇、媒人,擇日帶上禮品到女方家說色倆目。

插花也叫“端開口茶”。一般在說了色倆目之後,媒人根據女方的要求,由男方納合理的聘金(也稱彩禮)。納聘金的同時,還要根據女方的要求購置物品。送聘禮時,女方家要宰羊、炸油香、炸饊子,準備過“爾麥裏”。男方請阿訇並由德高望重者帶領,父母、嫂子、奶奶、叔叔、嬸子以及家族的其他成員等跟隨,到女方家去插花。

訂婚在小夥子和姑娘到成婚年齡的時候,雙方商訂結婚的日期,以便男女雙方作好結婚的準備,並通知親朋好友。待雙方確定婚期後,家長安排男女雙方到民政部門領取結婚證書,取得合法權益。

添箱婚期定下後,女方家一般提前二至三天,開始過“爾麥裏”宰牛、羊,“動鍋灶”炸油香、炸饊子,招待賓客。女方家的親戚、鄉親們從四麵八方趕來,帶著錢物、禮品,向女方的家長表示祝賀。

開臉結婚當天一早新娘要洗大淨(也稱浣水),並請人開臉(即把新娘臉上、額前的汗毛用細線交叉絞掉)等。

上馬裝新娘梳妝時,男方還要及時送一身包括外衣、內衣、鞋襪、蒙頭的綢巾或紗巾(全部為紅色)等上馬裝。女方家接到上馬裝後,開始打扮新娘。

娶親送親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到女方家迎親,並派人到沿娶親的路上貼寫有“喜”字的紅紙片,包括沿路的大石頭上、大樹上、牆上等。女方送親的人一般有阿訇、德高望重者和新娘的爺爺、奶奶、母親、姑姑、叔叔、嬸子、兄弟、姊妹、嫂子和舅母等人,父親一般不去送親吃宴席;新娘由一位賢惠俊俏的年輕媳婦(同輩的姐姐、嫂子或年紀相仿的長輩如嬸子、舅母等)陪同。裝扮好後的新娘,在送親人的陪同下,由鄉親們簇擁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