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刺繡在海原縣也極為盛行,每年的端午節是荷包製作的集中時間。海原荷包是一種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的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裏,荷包一般都由女子精心製作,是表達愛慕、相思之情的信物。荷包在當地回族婚嫁中也有流傳,一般在女子出嫁時,由出嫁女子親手製作大量荷包、鞋墊、枕頂等,在“擺針線”時懸掛起來讓參加婚禮的人爭搶,意圖吉利熱鬧。人們常常把荷包技藝的高低作為評價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準。荷包還在每年端午節佩戴在兒童胸前,起到避邪、防蛇纏身、防小蟲子進入小孩耳、鼻、口中的作用。
海原刺繡集錦
泥雕塑
2012年,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2
●名錄編號:Ⅶ-3
●項目名稱:泥雕塑
中國泥塑的先驅之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逐漸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與吳道子師從張僧繇,民間素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的說法。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此後,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泥塑成本低,花工少,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
海原縣級泥雕塑傳承人代紅利的泥雕塑以三河鎮萬泉溝的泥土為基本原材料,主要作品有房屋屋脊構建、寺廟神像、工藝品等。其製作主要有四道工序:①采膠泥,選取萬泉溝溝壁第三、四層泥土,這種泥土表麵光潔、質堅硬,摻水拌和後比較柔軟,手感好,不易幹裂,又便於製泥坯;②和泥,泥取回後,將泥塊錘碎成粉末,加入紙屑,摻水拌和,直到紙屑與泥完全融為一體,將泥巴掰開後,其斷麵呈纖維狀便可以了;③雕塑,先雕塑造型,然後在造型上進行細雕,達到理想的效果;④燒製,將成形的雕塑燒製(一般為800℃~1000℃)後出窯。
回族磚雕
2012年,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3
●名錄編號:Ⅶ-4
●項目名稱:回族磚雕
磚雕是我國傳統民間雕刻藝術的一種,既有纖細的風格,又有牢固、耐雨水侵蝕的特點,所以多用於拱北的影壁、照壁、門樓、卷門、墀頭和飾脊、山花等裝飾。
回族磚雕起源於唐宋,成熟於元、明、清。回族磚雕俗稱硬花活,風格較為古拙樸素,用刀剛勁洗練,景物前後緊貼,技法複雜多樣。回族的磚雕主要有平麵雕、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陰刻。磚雕可以在一塊磚上進行,也可以用若幹塊磚組合雕成,一般是預先雕好再進行安裝。磚雕工藝多以青磚為料,用刻刀雕鏤成各種浮雕和圖案,然後塊塊對接,拚成畫屏;其製作要經過燒製、打磨、格方、落樣、雕刻、安裝六道工序。所用工具主要有鑹、平刀、斜刀三種。技法以精巧細膩見長,以圓雕、半圓雕突出主題,以浮雕相襯,運用各種刀法並吸收中國畫的“皴”法技巧。
回族磚雕取材廣泛,圖案以反映現實生活、曆史故事、神話傳說等為主,立意新穎。造型藝術不僅具有伊斯蘭教的色彩,多用隱喻、象征等手法,援引《古蘭經》、聖訓、故事、傳說、格言,內涵深邃,充滿哲理,而且具有濃厚的道家、佛教、儒家色彩,故除有阿拉伯文字圖案外,還有道家圖案以及中國工筆花鳥、山水畫的圖案。
始建於同治二年(1863年)的九彩坪拱北,民國九年(1920年)大地震時被毀,後經修複,“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毀,1980年後經過多年修複,基本恢複原貌。九彩坪拱北磚雕既有粗獷、樸素的紋樣,也有細致、華麗的結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磚雕傳承人田義仁的磚雕作品散布在整個西海固地區和青海、甘肅等省區,他自己設計、雕刻、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磚雕、木雕作品。代表作品有海原九彩坪拱北、固原二十裏鋪拱北等仿古建築。他為了將回族磚雕、木雕技藝傳承給後輩,組建了一支由50餘人組成的磚雕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