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民間美術(1 / 2)

剪紙在海原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分布在西安鎮、海城鎮、曹窪鄉、樹台鄉、李俊鄉、興仁鎮(原屬海原縣)等鄉(鎮)。

剪紙

2007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4

●名錄編號:Ⅵ-3

●項目名稱:剪紙

剪紙在海原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主要分布在西安鎮、海城鎮、曹窪鄉、樹台鄉、李俊鄉、興仁鎮(原屬海原縣)等鄉(鎮)。海原剪紙大致可分為折剪、迭剪、襯色、套色、拚色、染色、填色7類。民間剪紙的題材大都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可貴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征等手法,構成寓意性很強的藝術畫麵。剪紙按紋樣大致可以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按表現的寓意可分為祝福、袪邪、除惡、勸勉、禁戒、趣味7類。隨著社會的發展,剪紙內容和題材不斷豐富,計劃生育、送子當兵、勞動模範、夫妻趕集、綠化家園、植樹造林、致富能手等反映新時代、新生活、新麵貌的剪紙作品大量產生,新人不斷湧現,剪紙作品逐步向市場經濟和出精品、佳品的方向發展。

剪紙在過去農村隻是作為窗花,逢年過節在白色的窗紙上貼新剪的彩色窗花,屋裏光亮倍增。題材主要有人物肖像、飛禽走獸、草木花卉、農田勞作等。農閑時心靈手巧的年輕姑娘們,手拿剪子、彩紙,圍坐在老藝人身旁學習剪紙技巧。

1984年,海原縣文化館與各鄉文化站相互配合,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民間剪紙征集工作,征集作品5000餘幅,編寫了《海原民間剪紙》(兩集),入選作品366幅。1997年10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舉辦本籍民間剪紙藝人伏兆娥個人剪紙展覽,展出作品300餘幅,同時出版《伏兆娥剪紙》專輯,收錄剪紙作品200幅,贏得社會廣泛讚譽。2006年,伏兆娥、周國霞被評為全區首屆工藝美術大師。

據不完全統計,到2012年,全縣較有名的民間剪紙藝人有120多人,代表性的剪紙藝人有伏兆娥、伏兆鳳、伏兆苗、周國霞、郭德霞、買元花、餘蓮、劉蘭、代霞、馬秀琴、黎雪等。

伏兆娥的剪紙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伏兆娥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被國內外文化藝術界人士譽為“西北第一剪”。她曾被邀為電影《這女人?這輩子》《黃河絕戀》、電視劇《大漠豪情》《邊城落日》《生死騰格裏》、電視片《媽媽的綠窗花》等提供剪紙,並獲得兩次美工設計獎項。著作有《伏兆娥剪紙集》和《怎樣學剪紙》,《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係列人物被中國民間剪紙博覽會選中兩部印製為火花集。剪紙《永久和平》被中國剪紙協會印製成賀年卡遠銷國外。

周國霞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家、市縣展覽並獲獎,被稱為世界剪紙“小金刀”。曾在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體驗中國》欄目現場表演剪紙。剪紙作品《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榮獲奧林匹克之旅書畫展剪紙類金獎;《家鄉的硒砂瓜》獲第四屆(中國?寧夏)國際剪紙銅獎。現為寧夏首屆工藝美術大師、世界文藝家協會會員、寧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衛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動物剪紙

花鳥剪紙

生活剪紙

曆史人物剪紙

民俗剪紙

故事剪紙

拿賊不拿

刺繡

2007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5

●名錄編號:Ⅶ-3

●項目名稱:刺繡

海原縣民間手工刺繡曆史悠久,它繼承和融合了中阿文化,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刺繡技藝。海原縣刺繡主要分布在西安鎮、史店鄉、賈塘鄉、曹窪鎮、海城鎮等鄉(鎮)。內容豐富,主要表現多福多吉、平安如意等,另有傳統的花鳥蟲草等。

改革開放以來,海原縣民族傳統文化得到較快發展,刺繡在全縣得到保護和傳承。2008年11月,海原縣出台了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鼓勵刺繡和剪紙發展,把農村分散的刺繡製作,通過整合發展為刺繡產業。海原縣先後成立了集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海原職中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民間刺繡剪紙開發研究協會、海原縣千珍繡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海原縣萬繡莊刺繡剪紙專業合作社,並開設了“千珍繡”“阿依社繡坊”“萬繡莊”等銷售店。喬亞茹申請注冊了“千珍繡”商標,被媒體譽為海原“繡娘經濟”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