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傳統技藝(1 / 2)

據史料記載,擀氈技藝由蒙古遊牧部落傳入,宋末及元朝時,蒙、回、漢等多民族人民在西北地區雜居,當時蒙古族人居住在氈堡內,用氈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學習了擀氈技藝。從此,擀氈技藝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

擀氈

2009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名錄序號:7

●名錄編號:Ⅶ-2

●項目名稱:擀氈

據史料記載,擀氈技藝由蒙古遊牧部落傳入,宋末及元朝時,蒙、回、漢等多民族人民在西北地區雜居,當時蒙古族人居住在氈堡內,用氈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學習了擀氈技藝。從此,擀氈技藝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遍地開花。

擀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所需的豆麵和麻油要純正,而且要純手工作業,彈毛、鋪毛、噴水、卷氈連、捆氈連、擀連子、解連子壓邊、洗氈、整形、曬氈,十道工序缺一不可。擀氈過程中邊唱擀氈調邊擀氈,節奏協調,亦勞亦樂。

擀氈製作工序為:①彈毛。把羊毛放在彈毛案上,用力並有節奏地拉開彈毛弓,直到把羊毛彈蓬鬆為止,然後用手卷成羊毛卷。②鋪毛。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勻撒在擀氈連上(預先準備好羊毛的二分之一)。③噴水。用口把溫水噴在鋪好的羊毛上。④卷氈連。把鋪好羊毛的氈連緊緊地卷起。⑤捆氈連。用四道繩子把卷好的氈連捆緊。⑥擀連子。兩人或四人用腳均勻地擀動連子,兩人一組,麵對麵來回擀動氈連子,步法有節奏,用力均勻,反複擀幾次。⑦解連子壓邊。經過反複擀後,解開氈連子,羊毛緊緊地連在一起,變成氈坯子,用一卷羊毛均勻地打在氈坯子四邊,撒豆麵、噴水後,再把氈連子卷起反複擀動兩次,氈坯成形。⑧洗氈。解開氈連子後,把氈坯翻滾,用笤帚將開水灑在氈坯上,直至開水滲透氈坯為止,然後雙折疊放在預先準備好的洗氈案上反複用腳蹬,並用手提洗氈帶,手腳配合,反複洗幾次後,氈坯逐步變小,直至洗到要求的尺寸為止。⑨整形。當氈坯洗到要求的尺寸後,洗氈結束,用尺杆和鉤子對氈坯進行整形,使四邊齊整,有棱有角,經過該工序後,氈就成形了。⑩曬氈。把整好形的氈坯放在陽光下晾曬,直至水分被蒸幹,水分蒸幹後,氈變得堅硬而有彈性,這樣氈就製成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從窯洞裏搬了出來,不再留戀土炕,氈也就隨之悄然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擀氈匠也越來越少。隨著老一輩擀氈藝人的慢慢老去,擀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麵臨著消失的危險。

海原縣九彩鄉華家村的男人一般都會擀氈,且手藝精湛。毛氈的種類較多,以秋毛氈為佳。按大小分,通常有四六氈(寬四尺,長六尺)、五七氈、單人氈、拜氈;按顏色分,有白氈、花氈、瓦青氈等。還可以用氈製成氈帽、氈鞋。羊毛擀氈是一種沿襲了千百年的民間手工藝製作活動。2009年,海原擀氈被列入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石磨

2012年,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5

●名錄編號:Ⅷ-2

●項目名稱:石磨

石磨舊時用來磨製糧食及穀類作物,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石磨由石墩、磨台、磨盤、杠杆組成。磨盤分為上下兩扇,都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塊雕鑿成扁圓柱形,且下扇中間有一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繞軸轉動。同時,兩扇的接觸麵有一個空膛,叫作“磨膛”。膛的外周還有磨齒,上磨留有磨眼。

上扇表麵中心為圓形凹槽,周邊突起,當中有一道橫梁,兩側各有一長方形孔,底麵布滿圓窩狀磨齒,中心稍內凹;下扇磨齒亦為圓窩狀,表麵微隆起,中心有一圓柱形鐵軸,磨通高18厘米,直徑54厘米。銅漏鬥上部大口,下腹收斂作小口,腰部外施寬帶紋道,上口徑94厘米,下口徑29厘米,高34厘米。自上口向下16厘米處,漏鬥內壁平伸出四個支爪,兩兩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