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傳統體育與競技(1 / 2)

打梭是古代娛樂活動——擊壤遊戲的變形。

打梭

2007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0

●名錄編號:Ⅵ-2

●項目名稱:打梭

打梭是古代娛樂活動——擊壤遊戲的變形。擊壤是中國古代的一項投擲遊戲。

打梭在海原縣境內廣泛流傳。梭兒是用一節較為結實的木棒製作成中間大、兩頭尖的梭狀,長約15厘米,中部直徑3~4厘米。擊梭板長60~70厘米,上寬10~12厘米,下端略窄使抓握適手,厚2~3厘米,將擊梭板兩側削成鈍刃。打梭比賽時,首先選擇較平坦開闊的場地,然後在場地中挖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坑(也叫“窩兒”)。打梭為兩隊對弈,兩隊人數相同,對弈前,兩隊分別由領隊采用“石頭、剪刀、布”或“打砂鍋”(海原民間決勝負的方法)的方法決出勝負,勝者隊為攻方,負者隊為守方。對弈開始,守方隊員手執擊梭板,守在土坑旁,攻方一名隊員在規定的距離外,將小木梭往土坑裏扔。木梭扔出後,守方用擊梭板將木梭擊出,打得越遠越好。如果守方未擊中木梭,木梭被攻方投入土坑內,算攻方贏,守方輸一梭。守方擊中木梭,木梭飛向遠處,攻方就要用乘涼的草帽將木梭在落地前接住,快速跑回攻擊地。回跑時必須邊跑邊“喝梭”,不能中斷,要一口氣將梭送到攻擊隊員手中,否則算輸了一梭。如果攻方未能將木梭用草帽接住也算輸一梭。如此反複比賽,直到最後按得分論全局輸贏。

方棋

2012年,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7

●名錄編號:Ⅵ-2

●項目名稱:方棋

方棋,民間俗稱“下方”,是一項民間競技性娛樂活動,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流傳在寧夏民間的一首花兒裏唱道:“漫上首花兒下盤方,解一解阿哥的心慌。”

下方棋前在地板或木板上畫出8條橫線、7條豎線,構成42個方格作為棋盤,用兩種各28個不同顏色的石子或其他易於區分的東西作為“子”。對弈開始,雙方輪流拿自己選用的子置於方格一角。如一方格的四角均被一方的子占領,叫“成方”,這時就可打掉對方的任意一子(一般打方眼,使對方不能成方)。在置子時,通常很難成方。雙方置子滿盤後,則由後落馬者先打對方一子(打方眼),另一方則打一子還可先走一步。誰成的方多誰打的子就多,直到對方無子成方時,此盤棋就算結束。下方時有許多術語,如搗子(分鐵搗子、背搗子)、格子(分八格子、七格子、五格子等)、二進等。下方可隨地取材,簡便易行,不受時地限製,故深受群眾喜愛。

下方棋的行棋步驟分為布局、開局、行子及評判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布局下子,開局由雙方猜拳爭頭馬,接下來由每局輸者先布子,依次布滿棋盤。第二階段開局提子,布棋結束後,根據雙方成方的數量,進行提子。由先下方者提子。第三階段行棋吃子,開局後就開始走棋,直到結束為止。第四階段輸贏與和棋,若一方少於三粒子(不可能成方)則為輸棋;若一方該走棋卻無子可動,即被撐死,也為輸棋,雙方20步內未成一方,則為和棋。

轉窩窩

2012年,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8

●名錄編號:Ⅵ-3

●項目名稱:轉窩窩

轉窩窩,俗稱抓窩或走窯。比賽前在室外的地上挖12個小坑,分兩排,兩人玩耍,每人6個窩,每窩內放圓石子5粒。比賽時“打砂鍋”爭先,先任意抓自己窩裏的5粒,依次向前投放,每窩放1粒。如果空出一窩(即窩裏無石子),則可跳過,抓取前一窩的石子。誰積累的多誰就有優勢。最後比誰贏得多,如一方隻贏了10粒,可將3窩當給對方,繼續比賽,直到對方無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