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傳統體育與競技(2 / 2)

占窩

2012年,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9

●名錄編號:Ⅵ-4

●項目名稱:占窩

占窩也叫“撥窩”,是海原民間的一項體育活動。20世紀80年代之前,占窩非常流行,老少皆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這種活動逐漸減少。

器材:梭和擊梭棍。將一節長10~12厘米的木棒的兩頭削尖,中間大、兩頭尖,成梭狀,中部直徑2~3厘米。擊梭棍長約150厘米,直徑4~5厘米,擊梭棍要結實不易損壞,最好用柳木棍。

場地:空曠的平地。場地必須平坦寬闊,在場地中央挖一直徑約30厘米的圓坑,這個圓坑叫窩,以該窩為中心向前方延伸6至8米處等比例挖若幹直徑約30厘米的圓坑(距離由雙方商定,窩的多少由參與的人數決定)。

占窩的方法和規定:(1)開始時以“打砂鍋”決出勝負,勝者為攻方,5人,負者為守方,1人。(2)比賽開始前守方運動員用擊梭棍占住中央的窩,攻方5人占住外圈的5個窩。(3)開始時,守方運動員需到場外將梭用擊梭棍設法擊打趕入場中央主窩中,而其他人則進行阻止,並將梭打到更遠的地方讓進攻的運動員往回趕,在其他人阻止的過程中,守方運動員可用擊梭棍搶占外圈的窩,一旦守方運動員搶占成功,被搶占窩的運動員就變成了守方,由他趕梭,占窩運動員就成了攻方。當守方運動員將梭趕到中央的窩時,外方守窩的所有人轉換窩,但不能占用上一輪自己的窩,守方也可乘此機會搶占外圈的窩,依次類推。

占窩主要考驗運動員的靈活機智,耗費體力,此遊戲簡單刺激,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曹氏武術

2012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10

●名錄編號:Ⅵ-6

●項目名稱:曹氏武術

“民國”時期,海原縣西安村的曹生財(已故)由於生活所迫,背井離鄉來到陝西西安謀生,期間跟一位叫劉公的人學習武術。劉公在陝西是很有名氣的武術藝人,他不但全麵繼承了陝西紅拳,而且有所發展。紅拳是流傳於西北、興盛於陝西的古老拳種,注重實戰。節奏鮮明、結構嚴謹、樸實大方是紅拳的特點。自清朝中後期以來,陝西紅拳主要分成四個流派,即三原的鷂子高三、臨潼的黑虎邢三、寶雞的司寶龍和通背的李四。這四位武林前輩,人稱“陝西四傑”。劉公不拒門派,博采“四傑”之長,改大架、小架為中平架,舒展大方,進退自然,便於練習。其拳路以實戰性強而享譽武林,更因曆史悠久並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逐漸吸引了眾多的武術愛好者練習並推廣。

據曹鍵說,劉公對收徒要求十分嚴格,他爺爺曹生財跪地一天,劉公被他爺爺的誠意感動,才收他為徒。曹生財在學武成功以後回家,將所學武藝傳授給其子曹卜儒,曹卜儒將這種武術套路演變為曹氏家傳武術延續至今。曹氏武術入選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曹鍵入選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