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又稱牛皮燈影子,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
皮影戲
2009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名錄序號:8
●名錄編號:Ⅵ-1
●項目名稱:皮影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又稱牛皮燈影子,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表演時,藝人操縱戲曲人物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並利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發源於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皮影的製作原材料以驢皮和牛皮為佳,其製作包括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其中,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五種純色。皮影人物造型主要有生、旦、淨、末、醜五類,每個皮影由頭、四肢、軀幹等11個部分連綴組成,高約55厘米。
民國初年(1911年),陝西的皮影戲班來海原演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楊郎鄉(曾屬海原縣管轄)的權德瑞、張治善和關莊鄉的畢仲原等人辦起了皮影戲班,走村串戶,為鄉民演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楊郎、關莊、曹窪、武塬等地有皮影戲班,演出秦腔傳統曆史劇。1950年後,當地皮影戲班還被邀請進城演出,此後,逐漸退出海原縣文藝演出陣地。2009年,海原皮影被列入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12年,海原縣關莊鄉的史祿仁、西安鎮的魏善義、幹鹽池管委會的黃元春等人,每逢農閑時就組織一班人為群眾演出。其中,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代表性傳承人史祿仁不但會演,還會製作皮影戲的各種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