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民間音樂舞蹈(3 / 3)

2006年,海原縣九彩鄉九彩村回族老人田彥海,西安鎮木頭溝回族老人何生蘭,被確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回族民間器樂代表性傳承人。

回族民間器樂——泥哇嗚

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94

●名錄編號:Ⅱ-63

●項目名稱:回族民間器樂

泥哇嗚,是用黏合力強、結實耐用的黃膠泥製作的一種民間小樂器,俗稱“哇嗚”或“泥簫”,古代稱它為“塤”[亦稱“陶塤”,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封建社會時期,早期宮廷樂隊曾使用過此種樂器,後逐漸消失,且在民間演奏中很少見到。

泥哇嗚一般4~6個音孔,音域狹窄,變化小,其聲低沉而悠揚,宛如古簫。音階排列為12345,能吹奏一些簡單、緩慢的曲調或回族民間小調等,並且能發出鳥兒的叫聲。適合即興演奏簡單的曲調,多流行於海原縣北部一帶的回族村莊。

回族人民在與其他民族的長期雜居相處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樂器的啟發,根據古代塤的基本原理,結合本民族的習慣,在實踐中創製出了回族特有的民間樂器——泥哇嗚,並使之代代流傳下來。泥哇嗚製作簡單,取材方便,普及性強,其形狀、大小、音孔數量和位置各不相同。有橢圓形、棗形、魚形、桃形、娃娃頭形、牛頭形、牛角形等形狀。一般在上端正中開吹孔,在前、後開若幹音孔。泥哇嗚雖形狀、音孔有別,但都在兩側或底部設有小孔,拴係不同顏色的絲穗或彩珠作為裝飾。

胡灣舞獅

2007年,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4

●名錄編號:Ⅱ-1

●項目名稱:胡灣舞獅

海原縣西安鎮胡灣舞獅社火團曆史悠久,清朝末年,由潘灣村農民潘萬鬥創建。

胡灣村獅子舞表演很有特色,它集武術、舞獅於一體,並融和了潘家內傳的小紅拳、長刀、流星錘等武術動作,觀賞性強。獅子的表演動作較為繁雜,主要有翻、滾、鑽、跳躍、抖、上高架單腿獨立、口或爪接傳球等動作。

獅子一般分為文獅和武獅兩隻獅子,也可多達四隻,並有小獅子。其中,文獅表現獅子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麵,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等,細膩逼真,惟妙惟肖;武獅通過獅子的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動態和性格凶猛的一麵,尤其是梅花莊、三獅踩球的表演,獨具匠心,驚險刺激。舞獅伴奏樂器主要為鑼和鼓,並配以一定的節奏,主要靠舞獅者靈活的動作表現獅子威猛的形態。舞獅者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一般二人舞一頭),未舞時已經惟妙惟肖。獅子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獅。獅子頭借鑒戲曲麵譜,色彩豔麗,製作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2008年,胡灣舞獅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胡灣舞獅第三代傳承人潘登基被確定為自治區級傳承人。胡灣舞獅以家族傳承為主,保存較完整。2012年,胡灣舞獅已經傳承了5代人,主要傳承人如下。第一代:潘萬鬥;第二代:潘世龍、潘世太、潘世信;第三代:潘登蓮、潘登基、潘世朝;第四代:潘正永、潘正東、潘正全;第五代:潘德龍、潘德祥,第五代平均年齡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