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海原縣為了發掘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舉辦了首屆寧夏(海原)花兒文化藝術節。該藝術節以“六盤情韻”為主題,由回族舞蹈、花兒歌舞、花兒演唱、民歌、口弦等15個節目組成;參加該藝術節的西北五省(區)的著名花兒和民歌歌手約三十人。
2007年5月,海原縣教育體育局和文化旅遊廣播電視局聯合舉辦的海原縣花兒進校園啟動儀式在海原縣回民中學舉行。
2007年,花兒歌舞劇《大山的女兒》編排完成,該劇反映了貧困山區人民負重拚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2008年年底,花兒風情劇《回鄉婚禮》(又名《尤素福的尼卡哈》)創作完成,該劇展現了回族獨特的婚姻習俗和花兒的魅力。
隨著花兒的傳承和發展,海原縣喜歡花兒演唱的青年歌手逐漸增多。其中,老一輩花兒歌手馬生林被媒體譽為“花兒王”,青年花兒歌手馬漢東被媒體譽為“花兒王子”。
馬生林(1942~2009),東鄉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回族山花兒代表性傳承人。自幼跟隨父親學唱回族花兒、民間小調,嗓音高亢渾厚,真假聲轉換流暢,唱起花兒來樸實自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給人以清新委婉的美感。2008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傳承人;同年,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傳承人。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這麼大的莊子這麼多的人》《黑貓兒臥在鍋頭上》《青油的撚子羊油的蠟》《上河的鴨子下河的鵝》《紅牡丹紅得破呢》等。
馬漢東(1961~),回族。他嗓音高亢嘹亮、音色獨特,演唱曲目多為寧夏原生態山花兒。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抓羊絨》《山裏頭好不過海原》《阿一莎》《共產黨領導著解放了,好恩情再不被忘了》《山裏的花兒,山裏人唱》《哥是陽溝妹是水》。
二人的主要成就:1980年以來,連續三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辦的民歌(花兒)演唱會上被評為優秀歌手。1983年演唱的幾十首花兒、小調被收入《寧夏民歌選》。1984年作為受群眾歡迎的優秀回族農民歌手,被推選參加了西北音樂周塞上音樂會,並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寧夏分會吸收為會員。1985年參加第二屆全區花兒歌手比賽。1986年參加黃河流域八省區歌會,被授予“優秀民歌手”的稱號。1988年參加了“西部之聲”的錄音。1998年參加西部十二省區民歌花兒邀請賽榮獲特別獎。1992年演唱的幾十首花兒、小調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2004年作為寧夏回族山花兒的知名演唱家,在北京·寧夏文化周舉辦的“花兒美”藝術講座活動中示範表演寧夏山花兒,深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和專家學者的歡迎。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回族山花兒代表性傳承人
回族民間器樂——口弦
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序號:94
●名錄編號:Ⅱ-63
●項目名稱:回族民間器樂
口弦是古樂器塤、簧的流變和遺存。
簧是一種用竹或鐵製成的橫在口中演奏的樂器。先秦自晉,簧作為貴族使用的“高雅”樂器,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
口弦是流傳於海原縣民間的一種袖珍樂器,有竹製和鐵製兩種,其中以竹製多見。口弦沒有明顯的音調,主要通過口形、氣流、節奏等表達喜怒哀樂等感情。彈奏時將舌簧輕輕含在雙唇間,用絲線勻速扯動另一端,簧因扯動發出聲響,聲響隨口形、氣流的變化而變化,可單獨彈,也可合奏。口弦是過去海原縣農村回漢女性自娛自樂、表達內心情感的心愛之物,其做工細致、裝飾精美,是農村婦女經常佩戴的飾品。
口弦在六盤山地區有三種不同的傳說。其一:相傳很久以前,六盤山地區有一個財主看上了一個漂亮的有對象的回族姑娘,並強迫她與自己結婚,姑娘不從,財主就挖掉了她的眼睛,並把她變成了啞巴。姑娘就用竹子做了個口弦,向鄉親們控訴財主的罪行。後來姑娘們為了紀念她,人人都做了個口弦。其二:相傳很久以前,六盤山地區有一個姑娘被毒蛇咬傷了,再也不能說話,為了表達對情人的愛慕,她便用小刀將梳頭的竹篦刻成一支靈巧的口弦,用美妙的音樂傾吐心聲。後來,口弦就成為愛情的信物。其三:某年,六盤山地區遭遇了大旱災,草木幹枯,禽獸滅絕,人也奄奄一息。這時有一個回族姑娘闖進深山去找泉水,找了七天七夜,終於找到一叢翠竹,竹叢下是一眼甘泉。姑娘隨即折了一杆竹子回村報信,待趕回村裏,已渴得張不開口,便用竹片彈出一曲“口弦語”,指點鄉親們找到了救命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