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各種文化的複合體。它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翱翔的飛天。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這種佛教藝術中能夠在空中自由飛翔的天人,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求自由,希望征服太空的美好願望,敦煌莫高窟藝術中創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飛天形象。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飛越了十幾個朝代,曆時千餘年。
它經曆了產生、發展和衰落等幾個階段。
興起時期: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公元336-535年)。莫高窟現存十六國北涼的洞窟第268窟就是現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在窟頂平棋裝飾方格外層岔角的飛天,和西壁佛龕楣上角的飛天,都是莫高窟最早的飛天。這個時期敦煌的飛天,受印度、西域飛天的影響,被專家們稱為西域飛天。
莫高窟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作為窟頂藻井裝飾,由於莫高窟初建,敦煌畫師畫工尚不熟悉佛教題材和外來的表現技法,處於摹仿階段,運筆豪放,大膽著色,顯得粗獷笨拙。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頭束284圓髦,或戴花蔓,或戴印度式五珠寶冠。北魏的飛天形象雖然大體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鮮明特點,但在具體的形象上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型已由橢圓為長條而豐滿,眉平、眼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身材比例逐漸修長。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有的橫越太空,有的振壁騰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雲飛鶴。衣裙飄帶的渾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動勢有力自如,姿態優美。
西魏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西域式飛天和中原式飛天,最具有代表性的第249窟、第285窟。臉形條長,成小字臉,上體赤裸,雙腿修長,腰係長裙,肩披飄帶。一身雙手持橫笛,一身雙手拍腰鼓,一身橫空向右飛,一身橫空向左飛,四周香花飄落,彩雲旋繞,更加襯托了飛天優美的飛動姿態。
中原式飛天,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人體修長,麵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盾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
北周時期,鮮卑族在大西北建立了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較短,因它的統治者崇信佛教,通好西域,因而再度出現了西域式飛天。第428窟中的飛天,體態健壯,蛋形圓臉,上身裸露,腰係長裙,雙手持豎笛,雙腳倒踢紫金冠,長帶在身下飄揚,四周天花飄落,其飛行動態身輕如燕。
隋代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時期之一,也是飛天處在融合、創新、探索的時期。臉型也不一,有清秀型,有豐圓型,人體的比例適度,身材修長,腰肢柔軟,綽約多姿。服飾也有所變化,有上身半裸的,有著僧祗支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其頭冠發也不同。飛行的姿態也變的多種多樣,有上飛的,也有下飛的,有風飛的,有逆風飛的,有單飛的,有群飛的。姿態比較自由舒展。最具有代表性的隋代洞窟有第206和427窟。
到了唐代,由於唐代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繁榮的文化藝術、開放的國策,再加上不斷吸收、創新、發展,使敦煌的飛天達到了繁榮鼎盛的時期。前幾個朝代的飛天,多畫在窟頂藻井四周,而唐代的飛天多畫在大型經變畫中。一方麵為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麵,散花、奏樂、歌舞作供養,另一方麵表現大型經變畫中佛國天堂一極樂世界的自由歡樂。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真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飄曳的衣裙、飛卷的舞帶,給人一種豪邁有力、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唐代的飛天還有一個新點,就是出現了雙飛天。在初唐321窟和盛唐320窟中就出現具有代表性的歡飛天。眉目輪廓及肉體姿態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條隨風舒展,由上而下自由飄落。人體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有力,色彩豐富豔麗,是唐代飛天的精美之作。
莫高窟代後期(中唐、晚唐)的飛天,已無唐代前期那樣激奮.輕盈、自由歡樂的情緒了,在藝術造型上,衣飾巳由豔麗變為淡雅,人體已由豐滿變為清痩,神態已由激昂變為憂思。第158窟的飛天,就具有這種代表性。《涅盤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旋的幾身飛天,有的捧著花環,有的捧著瓔珞,有的揚手散花,有的吹奏羌笛。但神情平靜,並無歡樂之感。[司時也反映出唐代後期的國力衰敗,國人憂思之勢。
自唐以後,藝術水平逐漸衰落。飛天造型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唐代飛天生動歡快的基調。第327窟是宋代晚期的一個洞窟。窟頂四披下沿畫飛天一周,有的捧花,有的奏樂,為佛陀作供養。飛天身上,香花紛落,飛天身下,彩雲飛金,雖無唐代的氣勢,但其飛行動態表現了宋代的藝術水平。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鼎盛走肉了衰落,飛天的.藝術水平和風格一代不如一代。西夏時期的飛天,最大的特點是以西夏黨項族的形象為模特畫飛天形象。臉形長圓,兩腮外鼓,深目尖鼻,細眉斜眼,身材健壯,多飾珠環,世俗性很強。第97窟是最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