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社會形態(3)(1 / 2)

資本主義的主要生產關係表現出來就成為(1)一方麵是生產工具的獨占權,另一方麵是勞動力的所有權;(2)一切的經濟關係都是基於交換的形態上;(3)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構成資本家所得的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價值的蓄積,構成資本家的財富;(4)大資本家壓倒小資本家,釀成資本集中的現象;(5)生產是以獲得利潤為目的,結果釀成產業危機,一方麵是生產的過剩,一方麵是購買力的降低,一方麵是某些生產部門的停頓,一方麵是大批勞動者失業;(6)資本家與資本家競爭市場和生產原料,結果是爆發戰爭……等現象。

摘自李聖銳《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141—142頁

從封建社會變到資本主義社會,有三個大前提:甲、主要的自然是資本。沒有資本,就沒有資本主義社會。乙、勞動力。有了資本,如果沒有勞動力,沒有工人做工,資本主義也是不容易出現的。丙、市場。有錢開工廠,又有錢雇到了做工的工人,生產了許多商品,但是,商品一定要拿到市場去賣,才能再生產。如果商品沒有市場,工廠就要關門,資本主義社會也就得不到發展。

有了以上三個大前提,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夠出現。這三個大前提密切相關,少掉一個都是不成的。

摘自鄧初民《社會科學常識講話》文化供應社1949年版第52頁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三方麵。第一方麵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的方式和關係:(一)機器生產已占著絕對優勢的社會生產;(二)直接生產者與生產工具完全分離的商品生產;(三)生產工具和生產物占有者與一無所有的直接生產者之間的對立。

第二方麵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所由發展的基礎,這裏最基本的是占有生產工具和生產物的資本家對工資勞動者的榨取,其次是自由的競爭與生產的集中,其次是生產的無政府性與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方麵是關於資本主義生產在政治上的要求,在對內方麵是自由平等民主口號的提出,也就是代議製的民主政治或少數人的民主政治。同時在對外方麵是積極向外擴張的殖民政策。

摘自薑君辰《社會學入門》文化供應社1941年版第89—90頁

資本主義生產從開始就有著兩種特征:

(一)商品生產占著統治地位,工人自身就是勞動力這一商品的出售者,他是一個“自由的”雇傭工人,所以雇傭勞動就成為勞動的一種特殊形態。

(二)剩餘價值的生產,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與動機。

摘自劉芝明《資本主義》徐懋庸何幹之等編《社會科學基礎教程》新生書店1946年版第30頁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生產是一種無政府的狀態的,這是因為資本家更進一步的剝削工人,增多利潤,資本在工廠內部組織著並調整著勞動,可是就整個社會生產看,危機是存在著而且擴大了。當聚積起來的商品找不到購買者,而成千成萬工人死亡、挨餓、失業了的時候,便終於爆發了危機。

摘自劉芝明《資本主義》徐懋庸何幹之等編《社會科學基礎教程》新生書店1946年版第24頁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一切的工廠都屬於資本家們,每一種企業都是為了到市場上去出賣而從事生產商品,而資本家對於他的工廠或是生產出來的商品歸他自己所有的,勞動者隻出賣勞動力,對於生產經營是不能過問的。……這樣的一種製度,就是生產或是生產手段完全握在資本家的手中,他們從事商品生產唯一的目的,就是從大量的剝削勞苦大眾中,以得到利潤。

摘自劉芝明《資本主義》徐懋庸何幹之等編《社會科學基礎教程》新生書店1946年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