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社會形態(2)(1 / 3)

二、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根據這些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中國駐紮海軍和陸軍的權利,取得了領事裁判權,並把中國劃分為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範圍。

三、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控製了中國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並把許多通商口岸劃出一部分土地作為他們直接管理的租界。它們控製了中國的海關和對外貿易,控製了中國的交通事業(海上的、陸上的、內河的和空中的)。因此它們便能夠大量地推銷它們的商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工業晶的市場,同時又使中國的農業生產服從於帝國主義的需要。

四、帝國主義列強還在中國經營了許多輕工業和重工業的企業,以便直接利用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並以此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直接地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五、帝國主義列強經過借款給中國政府,並在中國開設銀行,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和財政。因此,它們就不但在商品競爭上壓倒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而且在金融上、財政上扼住了中國的咽喉。

六、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的通商都市直至窮鄉僻壤,造成了一個買辦的和商業高利貸的剝削網,造成了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買辦階級和商業高利貸階級,以便利其剝削廣大的中國農民和其他人民大眾。

七、於買辦階級之外,帝國主義列強又使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變為它們統治中國的支柱。它們“首先和以前的社會製度的統治階級——封建地主、商業和高利貸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以反對占大多數的人民。帝國主義到處致力於保持資本主義前期的一切剝削形式(特別是在鄉村),並使之永久化,而這些形式則是它的反動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礎。”①“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全部財政軍事的勢力,乃是一種支持、鼓舞、栽培、保存封建殘餘及其全部官僚軍閥上層建築的力量。”②

八、為了造成中國軍閥混戰和鎮壓中國人民,帝國主義列強供給中國反動政府以大量的軍火和大批的軍事顧問。

九、帝國主義列強在所有上述這些辦法之外,對於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的一個方麵,也不放鬆,這就是它們的文化侵略政策。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就是這個侵略政策的實施,其目的,在於造就服從它們的知識幹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

十、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後,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進攻,更使已經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的一大塊土地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上述這些情形,就是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後的變化的又一個方麵,就是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

由此可以明白,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麵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另一方麵,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

①引自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關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度革命運動的提綱》。

②引自1927年5月24日斯大林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會上的演說《中國革命與共產國際的任務》。

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622—624頁

我們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有如下的幾個特點,

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製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

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一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對於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係的。

三、皇帝和貴族的專製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

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並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在淪陷區,則一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占。

五、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