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杜民《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徐懋庸何幹之等編《社會科學基礎教程》新生書店1946年版第21—22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然是半殖民地的,一望而知它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犧牲者;既然是半封建的,毫無疑義它又是還沒有完全從封建主義解脫出來的畸形兒。因此,它並不建基於一種獨特的生產方式之上,並不能獨立占領一個曆史階段,但在整個世界曆史裏卻是一個現實的存在。而且,自鴉片戰爭以後到解放之前這一段的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代表。
摘自鄧初民《社會科學常識講話》文化供應社1949年版第65—66頁
在封建社會裏,主要的生產是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主要的兩大對立的階級,是地主和農民(或稱農奴)。不管是農業生產,還是手工業生產,主要的生產手段都是土地。地主占有了土地來剝削農民,從生產力來說,是比較不發展的。
摘自鄧初民《社會科學常識講話》文化供應社1949年版第51頁
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後,中國就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麵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及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又一方麵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生造成了某些客觀條件與可能。這樣,中國就變成一個半封建社會了。但是為什麼中國社會遲滯發展,不能暢順地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呢?這就由於兩種原因:
第一,帝國主義的工商業壓倒了中國民族工商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入,固然對中國封建經濟起了分解的作用,但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相反的,它們采用了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文化的一切壓迫手段,要使中國變成完全的殖民地。這就是中國社會遲滯發展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苛重的半封建剝削,使農民不能生活,購買力低弱,商品失去了市場,這樣又阻止了中國工業的發展。同時帝國主義為了使其商品擴大推銷及囊括中國原料,就不能不要買辦;並與中國封建殘餘勢力,大地主大官僚勾結,作其統治中國的支柱。使半封建的中國不能繼續發展,這就是中國社會遲滯發展的第二個原因。
摘自鄧初民《社會科學常識講話》文化供應社1949年版第68—69頁
(第三節)資本主義社會
近世的資本主義的社會,是建立於封建製度的廢墟之上,是由封建製度脫胎而發生的東西,封建製度的種種束縛,個人性的壓抑,地方的限定,教會的統製,貴族的專橫,平民的隸屬,這種種的現象,使社會停滯於一點,萎縮於涸竭之中。但是,在這麻木的、停滯的、沒有流動性的種種的法規組織成的封建社會之中,勃興了商業,發生了工場手工業,自由都市的勃興,貨幣經濟的抬頭,於是,以自給自足為原則的中世的自然經濟製度不得不受根本的動搖,而立腳於這經濟構造之上的社會組織亦不得不忍受顛覆破壞之命運。
摘自朱鏡我《社會諸研究》江南書店1929年版第126頁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主要的社會現象可以分析如次:
1階級的對抗關係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主幹的階級當然是布爾喬亞(Bourgeosie)和普羅列塔裏亞(Proletariat),這兩個階級自始即成為利害衝突的死對頭,演成激烈的鬥爭。至於介於二者之間和夾雜其旁的社會階級——如中間階級,農民階級和流氓無產階級——也互相衝突,或互相提攜,這種種的階級互動關係是資本社會主要的社會現象。
2無組織的生產和分配資本家生產既是以增殖利潤為前提,他們就絕不會估量社會的需要,因此釀成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產業危機就是由此而發生的。同時生產物,生產工具,和勞動力的分配也是基於無組織的狀態。此種生產和分配的無政府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組織的特征。
3產業的競爭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就是建築於競爭原則上。資本家不僅要剝削勞動者,榨取殖民地,而且他們自己相互之間要實行競爭,因為非如此,他們就不能支配市場,取得工商業的支配權。於是大資本家就壓倒小資本家,小資本家隻如趨於破產之一途。
4家族組織的破壞與勞動的社會化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根本不需要家族來維係生產。工廠,銀行,托拉斯,辛狄加等已奪取了家庭的經濟機能,所以家族製度沒落下來了。
摘自李聖銳《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127—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