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進攻,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93—594頁
半封建與純粹封建社會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已具有資本主義生產的因素,即中國自己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因素,雖然這種因素還是非常脆弱,而封建經濟的因素還很濃厚。後者則根本還沒有資本主義生產的因素存在。半殖民地與殖民地國家的區別是:前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是間接或無形之中要受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控製。後者在這些方麵是間接或名副其實的控製在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手裏,這個帝國主義國家就是殖民地的宗主國。
摘自薑君辰《社會學入門》文化供應社1941年版第200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征,有如下各點:
(一)半封建的特征:在經濟上一方麵有封建的農村生產關係占優勢,資本主義的農村生產關係隻有很弱的萌芽,同時另一方麵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部門,甚至在機器生產的工業部門,也有著封建生產關係的殘餘。在政治上麵,一麵有大部分的鄉村政治,往往被當地的地主高利貸者所直接地把持著;同時另一方麵,即在都市的民族資本,假如它不是地主、高利貸、商人三位一體的代表,它就往往要受許多封建勢力的阻礙牽製和損害。至於在文化上,在廣大的群眾中,仍有許多落後的封建意識。……
(二)半殖民地的特征:在經濟上,中國對各資本主義國家所盡提供原料和農產品的義務,以及消納其剩餘工業品和資本;在政治上,中國所受種種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尤其是經濟主權(例如關稅權是最顯著的一種)很多落在帝國主義的手裏,以致無論在哪一方麵,中國往往會於有形無形之中,遭受到帝國主義的牽製和侵害。……中國在文化上,不但受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很大影響,且往往於無形之中抹煞或無視著客觀事實,而受著資本帝國主義的支配和控製。
(三)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性統一起來的特征。上麵所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性的特征,它們在基本上決不是不相關地獨自存在著,而是密切地互為影響和互相關係著的。
中國這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它在中國各地區的發展程度,也有相對的不平衡性存在著。這就是說,愈是帝國主義勢力易於侵入的地方,其殖民地化的程度愈高,愈是帝國主義勢力不易直接侵入的內地,其封建色彩愈是濃厚。不過這種不平衡性,主要隻是量的差別。在本質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是全中國一般的特征。
摘自薑君辰《社會學入門》文化供應社1941年版第197—200頁
自從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以來,中國社會便發生重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麵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分解中國的封建關係,在客觀上形成發展資本主義的某些條件;可是另外一方麵,資本帝國主義為著壓迫與剝削中國,又支持中國的封建關係與封建勢力,重重地障礙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取得了各種特權,操縱了經濟命脈,控製了中國市場,使中國資本主義不能獨立地廣大地往前發展,這種情形,就使中國社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上,經閱著非常痛苦的過程。
摘自杜民《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徐懋庸何幹之等編《社會科學基礎教程》新生書店1946年版第21頁
在農村中,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封建地主及統治者對於農民的剝削加重,同時使農民中間,也起分化。可是由於帝國主義壓迫下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之困難,所以流入破產的農民,最大部分不能轉為產業的無產階級,富農也困難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這就使得農村中大批破產農民變成窮無所歸的過剩人口,他們失業,流浪或是在最殘酷的條件下工作。因之,中國農村就在封建的半封建的壓榨之下,貧困下來,破產下來,不但不能發展新的生產力,而且還使舊有的生產力為之降低。
在城市中,由於帝國主義商品的大批買賣,小手工業者,很多陷於破產。但是代替他們的生產品來出賣的,主要是帝國主義國家自己所生產的商品。帝國主義的商品,支配了中國市場。因之,在資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後,中國的完全的封建社會,雖然起了變化,但在帝國主義壓迫下與障礙之下,中國社會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