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公元605年取年號為“大業”,則來自《易經、係辭上》“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取年號為“貞觀”,即是曆史上稱為有名的“貞觀之治”時期。“貞觀”兩字取自《易經?係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這兩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所以宋朝朱熹解釋這句話時說: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其實質含義就是指示人們按照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去做。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人們隻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自然諧調發展就能成功。
唐高宗李治:公元670年取年號為“鹹亨”,則取自《易經》的《坤?彖》:“含弘廣大,晶物鹹亨”。這裏的“鹹”是皆、都、感受之意。“亨”是美的含義。連起來就是“皆美”、“都是美好的”。
南宋文天祥:精通《易經》,並對術學有研究,《文山全集》中,讀《易經》、論述星相、命理術數的詩文達數十篇之多,“譬之生物,鬆一類也,竹一本也,或千焉,或萬焉,同時而受氣也,然其後榮者、枯者、長者、短者、曲者、直者、被斧斤者、曆落而傲年歲者,其所遭遇了然不同”。
元世祖忽必烈:采納漢族官僚劉秉忠的建議,改國號為“元”,他亦是根據《易經》的《乾、彖》中“大哉乾元”的含義取意。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明”字取自《易經》中《乾、彖》“大明終始”之義。大明為日,而日又是宇宙間主宰光明之物,日月如天,故取朝代名為“大明”。
日本年號“明治”(1868年~1912年):取自於中國《易經》的《說卦》:“聖人南麵而聽天下,響(向)明而治。”在日本明治期間,全國上下掀起學易高潮,甚至提出有名的:“不知《易》者,不能人閣”的組閣原則。
日本年號“大正”(1912年~1926年):也是取自《易經》的《無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年號,又是取自於中國的《書經?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黑格爾:這位大哲學家在他的自傳中承認,他所創造的正反合辨證邏輯定律正是得自《易經》的啟發。並且在《哲學史講演錄》上,感慨地說:“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據說,這位西方哲學家後來曾經感歎地說,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曾經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易經》也就是變易之書……這恰是二進製算術,在這個算術中隻有兩個符號:0與1,用這兩個符號可以表示一切數字。”陰爻、陽爻與二進製存在著血肉相連的關係,萊布尼茲二進製的誕生他感到十分自豪,發展到現在的電子計算機使人類智能得到了極大的飛躍。
3.《易經》專業術語解析
易——生生之為易
“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
“易者,日月也。”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一名含三義:
(1)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裏,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也即“大道至簡是也”。
(2)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辯證法”的。
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恒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八卦——涵蓋萬物的符號係統
先天八卦(伏羲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後天八卦(文王八卦):坎一,乾二,兌三,坤四,艮五,震六,巽七,離八。
圭,指土圭,開始以泥作成土柱測日影。
卜,測度之意。
立八圭測日影,即從四正四隅上,將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和記錄,就形成八卦的圖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爻有陰陽兩類: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
每卦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一橫叫二爻,上一橫叫三爻。
五行——對宇宙元素的解析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一般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麵。
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此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尚書·洪範》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麵的關係,任何兩行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所以才能保證製化關係的正常。五行作為一種物質觀,描述了生命係統內部所必須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製約力量,生命隻有不斷運動發展才能夠維護自身平衡。
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出生時辰與人體的五行歸屬:
金行:申時、酉時;
木行:演時、卯時;
水行:子時、亥時;
火行:巳時、午時;
土行:醜時、辰時、未時、戌時。
乾宮位居西北,屬金;
兌宮位居西方,屬金;
坤宮位居西南,屬土;
艮宮位居東北,屬土;
震宮位居東方,屬木;
巽宮位居東南,屬木;
坎宮位於正北,屬水;
離宮位於正南,屬火。
以上是《易經》成卦的幾種構成要素,接下來是解釋《易經》的各種“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十翼——解說《易經》的文字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文字信息,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現存異議。共7種10篇,分別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係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係辭——《易經》的倫理學層麵解說
《係辭》是今本《易傳》的第四種,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七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係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
《係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才是卜占。認為《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凶為吉的手段。
爻(yáo)辭——解釋每卦六個符號的話
爻,《易經》八卦的兩個基本符號,一個是,另一個是“―”。
《易經》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
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為例:
乾(卦名),元亨利貞(卦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以上這六條文辭即是爻辭,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別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彖辭――整個卦象的判定
如上所述,爻辭隻斷定該爻的吉凶,彖辭則斷定整卦的吉凶。古人把“彖”解釋為“斷”,就是“斷定”(吉凶)的意思。這種斷定是根據整個卦象來進行的,所以《係辭上》說:“彖者,言乎象者也。”
《易經》中,“彖曰”就是指《彖辭》對卦象的解釋。
象辭――解釋卦象和爻象的話
傳說象是一種動物,能將鐵咬斷,所以才借用了這個名詞,象辭就是斷語的意思,斷定的話。又解釋“象”為現象,而象辭就是解釋現象的話。《易經?象辭上傳》中,《乾卦》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易經》讀物中,“象曰”二字,就是古代《象辭》中對卦象的解釋和對吉凶的判定。
卦數——八卦的順序與數的對應
八卦的順序數可以編排出很多種類。邵雍的《梅花易數》裏的“周易卦數”,是按照《伏羲八卦次序》編排的。《伏羲八卦次序》為:乾卦一,兌卦二,離卦三,震卦四,巽卦五,坎卦六,艮卦七,坤卦八。
易數——《易經》的數字吉凶預測
簡言之,就是用數字來占卜,最早起於宋代易學家邵雍所著《梅花易數》,此為一部以易學中的數學為基礎,結合易學中的“象學”進行占卜的書。
易數基本起卦方法:
地支數:子1、醜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先天八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以年支序數加農曆月份數,加農曆日數總和除以8,以其餘數為上卦。
再以年月日相加的總和數加上算卦的時辰序數之和除以8,取其餘數為下卦。
再以年月、日時相加的總和數除以6,取其餘數為動爻,動爻須變,是陽爻就變成陰爻,動爻是陰爻就變成陽爻,不動的卦爻則不變,動爻所在的卦將變成另外一個卦。
實際梅花易數起卦法多種多樣,不一定非以時間來起卦預測,也可以讓別人報數預測,或寫一個字,以字的筆畫數起卦預測,或聽到某種聲音,數其幾聲起卦或見到一組數字也可起卦預測,這就是梅花易數預測法的靈活性,而且準確性很高。
4.中國文化中與《易經》有關的學科
占卜――《易經》獨成中國占卜傳統的一個流脈“占”意為觀察,“卜”是以火灼龜殼,認為就其出現的裂紋形狀,可以預測吉凶福禍。原始民族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並不常見,必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考驗,占卜的方法便隨之應運而生。
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動向和變化向非人的靈體探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預言不同的地方在於,通常會出現模棱兩可的答案,讓占者去找出一種合理的解釋,於是,解卦成了占卜師層次最大的區分。
常見的占卜方式有詢問性占卜(如中國民間的求簽)、雞卜、鳥卜、鳥占、水占、星占、紙牌占卜等。
一般認為中國占卜術有兩個流脈:一是以八卦為基本符號的“易經”,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龜甲獸骨占卜;另一個是以天幹地支為基本符號的“術數”,起源於中國古代天文學。
《易經?係辭》雲:“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通常意義上提到《易經》,民間一般認為它首先是一本算命的書,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把《周易》列為占卜書,從而使得此書保存下來。而且,現在各種以《周易》之名算卦的民間占卜師、網站比比皆是,足見其在占卜方麵影響之深。
《易經》六十四卦本為占卜之術,各種卦辭的解釋不斷得到豐富,能夠穿越時間的長河,綿延幾千年,甚至更久,不失為一種神奇的智慧。
道教――源於《易經》理論而生的本土宗教
老子被追為道教的聖祖,但實際上,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區別於哲學,真正傳承於《周易》的陰陽學說。
第一,道教教義源於周易陰陽學說。
一般認為,《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為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誌。
戰國末期的方士鄒衍將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形成了“五德終始”理論,並運用這種理論構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構成論、曆史觀、形解銷化之術及依附於鬼神之事的理論。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從其思想根源上講,早已與陰陽五行說有密切關聯。
漢代的方仙道家們更是不斷的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道教的教義之中,最明顯的體現是《太平經》的出現。陰陽五行說是《太平經》的主要理論基礎,認為:陰陽五行體現天道之理則,恒常不變,人須絕對順從,不可失其道。
“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一陰一陽之理,遍於天地,為道之用。事無大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陰陽之關係可互生互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得,道乃可行。
第二,陰陽五行說關聯道教神仙譜係的內在構成。
古人對崇祀之神賦予“陰陽”、“五行”的屬性,網羅了神靈世界,這種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來。如道教崇奉的東華帝君與西王母,亦稱木公、金母。《太平禦覽》卷六六八引《集仙?》曰:“木公、金母者,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氣成真,與道合體”。
又如真武大帝(或稱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體係中是職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道教的這種具有陰陽無形屬性的神還體現在身內神上。道教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認為人體也是個小天地,天地間有的神靈在人體內都有對應的存在。天上有上帝及陰陽、五行之神,人體有“心君”及左陰右陽、五髒五行諸神,天神與人體內諸神的陰陽屬性相類相通。
第三,易學思想影響道教的養生術與煉丹術。
道教運用易學的思想和符號係統來說明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並通過這種變化來指導人體的修煉,以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針對社會的治亂提出相應的變通之道。
其中人體的修煉與易學思想結合的最為緊密,突出的表現體現在《周易參同契》中。《周易參同契》是流傳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煉最早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周易》揭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後世的內外丹經莫不以此經為認證的根本。
從方術儀式來看,道教的符?和內外丹術皆和《易》學密切相關。符?是一種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認為它“可譴鬼役神”,“鎮魔壓邪”。道教依《易》造符?,《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
儒學――源於《易經》的社會學實踐
有道是“諸子之學皆淵源於易”。就儒家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治國安民的社會實踐哲學,考諸《易經》,不難發現,儒家思想的許多內容,比如和諧精神、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內聖與外王相統一的思想等,皆可在《易經》中見其端緒。
儒家曆來看重《周易》,將其奉為五經之首。孔子有天假數年以學易的渴望,宋明理學家更是從周敦頤、張載到朱熹都深諳《周易》。對於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家來說,《周易》最大的魅力在於,通過天、地、人三個世界奠定了以道德完善為宗旨、以上下尊卑為秩序的和諧模式。
儒家所追求的和諧是各處其位的等級和諧,也就是說,和諧在現實社會中具體表現為維護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正是在天、地、人三個世界的轉換中,通過宇宙秩序而家庭秩序,家庭秩序而社會秩序,《周易》將上下尊卑的和諧之道不露聲色地表達了出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周易?係辭上》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周易?序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