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人和自然萬物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盡了職責,完成了自己的目的,這個宇宙整體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周易》開啟的和諧思路引領了後續儒家和諧理念建構的基本走向。受《周易》的影響,早期儒家推出了天人合德說。在這方麵,孟子和《中庸》是典型代表: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
再如,《易經》中的“比卦”、“臨卦”、“觀卦”分別對應了儒家“比輔親和”、“敦之臨民”以及“觀民知政”的思想。
儒家主張“內聖外王”,注重主體的精神存養和道德內求的思想,而《易經》也十分重視這一點。如,《既濟?九五》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祭,實受其福。”意謂商部落殺牛重禮祭天,還不如周部落以薄禮祭天更能博得上天的好感。《中孚》是講人的信誠之德的專卦,《節》、《謙》二卦都是言道德修養的專卦:
《節》卦辭:“苦節,不可貞。”
《謙》卦辭雲:“謙,亨,君子有終。”
中醫――易醫本同源
易醫同源,《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
《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辯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
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先天八卦的運行規律即卦序數字與五行相聯係,並歸於12經和人體五髒六腑相聯係,得出12經脈中五髒六腑的基本數字,以此為基礎對其基本規律和藥方進行分析,並與實際情況對比分析,其結果為:脾(5)、大腸(10)、心(15)、膽(20)、三焦(25)、腎(30)、膀胱(35)、心包(40)、肝(45)、小腸(50)、肺(55)、胃(60),其中括號中的數字為歸經數值,五髒為脾、心、腎、肝、肺,六腑為大腸、膽、三焦、膀胱、小腸、胃。
化歸五行為:5(土),15(火),30(水),45(木),55(金);五俯:10(金),20(木),35(水),50(火),60(土)。
經絡學說: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統稱,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幹,絡脈是經絡係統的分支。經絡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使體內髒腑與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緊密配合,協調一致,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組織,《靈樞?經脈》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調虛實,不可不通”。中醫的針灸療法就源於此學說。
運氣學說:運氣是五運六氣的簡稱,古代探討天氣時氣象運動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體發病影響的一種學說。
天氣與氣象變化本來存在一定的聯係,而兩者對人體和其它生物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運氣學說從宇宙節律來探討氣候變化,不僅有著深刻的天文背景,同時在氣象、曆法、物候等方麵都有一定的客觀依據。它以作為自然法則的陰陽五行為核心,在整體恒動觀的思想指導下,係統地總結和分析了以六十年周期的氣候運動化規律。其基本內容,是以五運、六氣、三陰三陽等為理論基礎,以天幹地支作為演繹工具,用以推測各年氣候變化和疾病流行情況,指導臨床辯證診治。
數學――《易經》的數理科學證明
數學科學源於生產實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人類文明的象征。作為人類最原始的創造,隻有音樂堪與數學媲美。
古中國的河圖,洛書,先、後天太極八卦圖及《易經》是世界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科學之謎之一,抓住了象數學就是抓住了太極八卦科學,太極八卦是宇宙科學。
點、線、圓是幾何科學的三大要素,點是宇宙萬物之源。
《周易·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依照“易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順序演繹變化,利用尺規就能準確地畫出太極八卦圖。
太極八卦圖反映的宇宙及其宇宙物普遍具四大同一性:相斥性、相依性、對偶性和無窮運動性。由此產生五條性質定理:
定理1:內極點的無窮移動與弧長對應相等不變性;
定理2:極割線無窮旋轉與對應定比分割不變性;
定理3:內易園與極切線相對於極割線割截無窮互倒不變性;
定理4:卦限區間無窮變化與對應相似不變性;
定理5:極心麵的無窮旋轉區間與數量關係對應相等不變性。
太極八卦數學科學性在《解圓學》中具體而集中的體現:等分性、定比分性、互倒性、冪根性,由此並揭示出數學科學具有對偶性、直觀性、抽象性、邏輯性與精確性等五大特性。
“八卦數論”:在太極八卦數學科學中並不是難以置信的“玄學”問題,研究數論問題的三十“地數”數係(實為公差30的等差數列),其中有八個素合數數係。八個素合數係具有奇妙的積冪性質與求和性質,利用它們可以研究素數分布、素數的判定、合數篩法等重大問題,最終用《易經》的理念與數學科學思想證明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在研究自然數的正整次冪時,人們發現了正整冪數尾的四象性,可稱之為數尾定理,進而證明了另一世界數學難題“費馬大定理”。
天文――兩儀生四象的宇宙原理
季節四象:春夏秋冬。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日照時間最短,故稱之為太陰,又稱老陰,為極陰之點,陰極生陽,所以有:“冬至一陽生”之說。
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日照時間最長,故稱之為太陽,又稱老陽,為極陽之點,陽極生陰,所以有“夏至一陰生”之說。
春分: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是由陰向陽轉化的平衡之點,稱為少陽。
秋分:太陽再次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相等,是由陽向陰轉化的另一平衡之點,稱為少陰。
由此可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但表示四季(時間),而且表示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行位置(空間),是一個完整的時空體係。二分二至是這一時空體係中的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時空點,組成了四象。
月地四象:望、朔、上弦、下弦。
朔日: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三個星體聯成一線,月亮麵對地球的一麵正處於太陽的陰影中,地麵上的觀察者用肉眼看不見月亮,時間通常是農曆初一,是極陰之點,為太陰。
望日:月亮背向太陽,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三個星體聯成一線,地麵上的觀察者可以看到圓形而又明亮的月亮,時間通常是農曆十五,是極陽之點,為太陽。
上弦:從朔日到望日期間經過的位置,時間通常是農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是由陰向陽轉化時的陰陽平衡點,稱為少陽。
下弦:從望日到朔日期間經過的位置,時間通常是農曆每月的二十二或二十三,是由陽向陰轉化時的陰陽平衡點,稱為少陰。
自轉四象:子、午、卯、酉。
子正:子夜零點整,是觀察者所在局部背對太陽的長夜中最黑暗的時刻,屬太陰。
午正:正午十二時整,是觀察者所在局部麵對太陽的白晝中最明亮時刻,屬太陽。
卯正:淩晨六時正,是由太陰向太陽運行時的陰陽平衡點,人們開始見到太陽,屬少陽。
酉正:黃昏六時正,是由太陽向太陰運行時的陰陽平衡點,處於太陽落山時刻,屬少陰。
子、午、卯、酉四象表示地球自轉過程中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構成了地球自轉的時空體係。事實上,這一時空體係是以人類自身為參照物,研究太陽相對於人的運動規律,所以,它以人和太陽為兩儀,根據人每天見到的日照狀態,以其強弱區分陰陽,這樣就產生了因日照而異的四象:子、午、卯、酉。
哲學――《易經》乃中國哲學思想總源頭
如果欲濟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學問,大學問的原則,就在《易經》,懂了《易經》才能濟世救人,因為任何學問,沒有超過《易經》的。
――南懷瑾
許多學者更願意把《易經》看做一本蘊含無窮深意的哲學著作,包羅了千古適用的生命哲學、人生哲學、倫理哲學、宇宙哲學,等等。《易經》的基本哲學思想概括起來就是辯證法,用辯證與發展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有無相生、陰陽相易,《易經》創造了一套辯證的哲學體係。
《易經》實用哲學精髓――
通變致久:
《係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隻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時”與“中”: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無過無不及。
“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
心理――東方心理學名著
從東方本土心理學角度考慮,《易經》卦爻辭中,包含著深刻的心理學道理,有六個卦直接使用了心字八次,為我們留下了中國古代對心之義和心之理的最初規範以及其所賦予的原型性的義理和內涵。
這六個卦分別為:坎卦(維心亨)、明夷卦(獲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為我心惻)、艮卦(其心不快,厲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屬於心部的漢字在上下經的六十四卦中反複出現,如:悔、惕、性、恒、愁、惠、憂、思、憧憧,等等。
孔穎達《周易注疏》:“伏羲初畫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
但心理學本身是舶來品,西方心理學中,與《易經》緊緊相關的一個概念是“愛諾思”。
這個名詞在西方具有東方的象征性意義,創始人奧爾加?弗羅?卡普泰因夫人最初正是由於對《易經》的興趣,邀請一些著名的漢學家或《易經》學者聚會,由是產生。
正式的愛諾思圓桌研討會開始於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請榮格在1934年的愛諾思圓桌研討會上,專門介紹《易經》的心理學意義。從1933年至50年代初,榮格幾乎每年都要出席“愛諾思圓桌研討會”,並且每次都是該係列圓桌研討會的核心人物。
其中,心理學家利策瑪博士認為,《易經》充滿靈性,充滿了深刻的心理學意義,包含著目前西方深度潛意識心理學以及分析心理學的深刻道理。他說,“易經》中包含著榮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這種力量代表了生命的變化以及其意義的體驗,其規律或道。”
軍事――《易經》成就了古代兵法
宋代王應麟《通鑒答問》:“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
首先,曆代著名軍事家都能熟練運用易經理論,對戰爭形勢進行準確預測,其軍事思想都源於易理。
中國兵家的鼻祖薑子牙,牧野之戰,以5萬人戰勝了紂王的17萬人,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金匱經》、《太公陰符陰謀》、《太公枕中記》、《周呂書》等,詳細記載了薑太公準確的預測術和他在牧野等戰役之前運用易經的卜筮過程,如他在《金匱經》裏這樣寫道:“戰不戰,視勾陳。勾陳克日,則戰與刑克,必戰。”
《易經》涉及時間、地形、氣象、人才等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強調軍紀,重視和為貴的理念,認為戰爭需“師出有名”等,都對古代軍事規則有很大影響。
《孫子兵法》非常重視“全勝”思想,“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易經在《屯》、《需》、《小畜》等卦裏多次談到了積累和準備,積累包括積德,也包括積財。積累的目的是為了出擊。《大有》等卦裏提出“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其次,中國古代的很多陣法都是以易經八卦為基礎創立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諸葛亮的八卦陣。從諸葛亮的有關著作來看,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諸葛亮對卦象占筮的精通。
如《陰符經注》雲:“天垂象,聖人則之,推甲之,畫八卦,考著龜,稽律曆,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平象,無不盡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由此創立了流傳千古的八卦陣。
養生――《易經》教你讀懂自己的身體
根據易經的演繹方式,八卦與人的身體健康和養生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結合天時、地形地貌、季節、氣溫的種種因素,趨利避害來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根據自己的生辰八字,來判斷自己大致所歸屬的五行類別,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同的,適合一個人的養生方式,未必適合另外的人,因此,要做到因人製宜。
比如,在身體狀況感覺良好,精力旺盛之時,要避免過度疲勞,防患於未然,及時調整身體狀況和作息時間,有句成語:“否極泰來”,反之也一樣,泰極也會否來,從卦象來看也是如此。而陰虛的人需要加強營養補充,要有針對性的進補,尤其要注意季節性,注意南北方差異等。
此外,養生的一大要務是心態,“心態平和,則正氣存內”,即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易經》認為,人要想活得順暢,首先應該順乎人體自然,隨太陽出來而起身,到晚上就應該休息,而不是與大自然反著來,要順其自然,不能冬天穿單衣夏天穿棉衣,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
強調防患於未然,而反對亡羊補牢。“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劍,不亦晚乎。”
《易經》指導季節養生調理方法:
春季:春回大地,萬物複蘇。春為萬物之始,陽氣漸生,應該養生氣。春季木旺土死。木代表肝、膽,旺則易病:土代表脾、胃,死則易傷。為了減病康體,必須減木補土,使五行趨於平衡,方能保證健康。
調理:多食五穀――黍(玉米),秫(高粱)麥,稻,穀;減少酸味增加甜味,以達到既保護肝、膽,又健康脾;睡覺時間過長,會損傷人體陽氣,故晚睡早起,減少睡眠時間,適當增加晨練,當然可適當增加午休。
夏季:夏季萬物茁壯成長,陽氣旺盛,應該養長氣。
調理:除五穀外,應進食代表金的白麵以增加金的勢力,也是減少肺疾的有效手段;應多進食水果以養長氣,五果一般指棗、李、杏、栗、桃;多進食一些五行屬土的黃薑,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為了解暑和防止消化係統疾病,必須經常飲用清熱解暑,醒脾養胃的茶水、飲料以及相關的藥膳進行養長氣。
秋季:秋季萬物結實,收獲季節,應該養收氣。
調理:應多進食黑米、黑豆等代表水的五穀雜糧,以水通關,減少疾病發生;多進食木的蔬菜為補充,五菜一般指葵,韭,薤即?頭,?即香蒲,蔥五種;增加芹菜,蒜苔等富含纖維素的菜類,增加木的勢力,減少肝、膽疾病的發生;可早睡早起,適當增加晨練。
冬季:萬物收藏,陰氣旺盛,應該養藏氣。
調理:應多進食代表木的蔬菜,以木通關,從而減少疾病發生;進食五穀中代表火的高粱和五果中代表火的紅棗,增加火的勢力,以減少心、眼之疾;進補的大好季節,以五畜為益,五畜指豬,牛,羊,犬,雞等,尤其羊肉和雞肉為首選;冬季氣候寒冷,萬物蟄藏,應減少戶外活動,深居簡出,喜靜養藏,所以應增加睡眠時間。采取晚睡晚起而養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