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回 英雄今安在(1 / 2)

楊家將故事的傳說,已流行了數百年之久,無論是小說、評彈、戲劇、說唱乃至電影、電視劇,之所以能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筆者認為,除了書寫的感人、戲唱的動聽,影視拍的精彩外。故事本身所固有的、體現出來的亮點才是它得以存在的本質原因。就像金子一樣,不用任何包裝,本身的光澤、質地就足以引起人類的重視!楊家將故事的亮點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忠心愛國、不受外辱的民族氣節;道出了中國人敬英雄、愛忠良、恨奸佞、惡小人的美好心聲。正是故事中的英雄事跡與讀者的心聲合拍,才會產生:同情英雄的磨難,惋惜英雄的早逝,不平英雄的受屈,憤恨奸佞的陰謀,鄙視小人的卑鄙,歡呼英雄的勝利,遺憾英雄不盡人意的結局,對英雄未了的將來浮想聯翩等共鳴。這才是故事能夠一直流傳下去的根本原因。讀者希望故事中的英雄事跡更奇特、情節更新穎、英雄形象更完美、結局皆大歡喜的心態,則是故事不斷發展、改編、新編、續編的動力。

拙作發表部分章節後,有的讀者提出了幾個問題,由於當時書尚未完稿,就沒有時間參與討論,在此作一點簡要答複。

問:“有關楊家將的書已經有很多版本啦!再寫此書還有什麼意思?”

答:筆者是楊家將故事的業餘愛好者,探討者。覺得以各種形式流傳的楊家將故事有美中不足之感。如:楊家將來的突兀,去的太快,好似曇花一現;故事中的代表人物的英雄形象有點缺憾,(如:楊延昭拒不接納王蘭英有點不近人情;對舍命相救的任堂惠沒有報恩舉動有點不講義氣;轅門斬子的心態不夠合理、、、、、、);故事中一些人物來曆不明,如:‘火山王’楊門女將、肖太後等;故事中有些懸疑問題應該給交待一下,如:‘銅錘換玉帶’是怎麼回事?,楊延昭如何當了郡馬?八姐九妹何故老爾不嫁?穆桂英在二十歲破天門時就懷了楊文廣,五十三歲掛帥時楊文廣何以才十七歲?金沙灘戰後,留在遼國的究竟是四郎,還是八郎?等等。因此,筆者在八三年就產生了撰寫一部自己認為較完整的楊家將故事的想法,因工作忙沒有時間動筆,隻到三年前退休,才有時間開始完此心願。至於是否有意思,那就是諸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了。

問:曆史上真有楊家將嗎?

答:在我國曆史上,確有楊家將的人物記載。然爾,特別簡單。【宋史,二百七十二卷記載:楊業,又名楊繼業,生年不詳,死於九八六年,河曲一帶人,原是北漢‘建雄軍節度使’。歸宋後任知代州事、、、、、、宋二次伐遼時,任東路軍副統領、、、傷重落馬被俘,不降,絕食三日亡。

楊延昭,生於公元九五八年,死於一零一四年。楊業長子,在楊姓同輩人中排行第六,稱楊六郎,從小喜武、、、隨父楊業常到邊關抗遼、、、、、、。

楊文廣(?——1074)字仲容,楊業之孫,楊延昭次子,以父蔭入官,1043年征陝南‘張海’有功升殿直、、、1068年任秦鳳路副總管、、、後任定州路副都總管、、、、、、。】

除以上三人外,其餘的傳說中人物全是想象、虛構出來的。讀者諸君明白,曆史史實與傳說故事之間的差距是不可以道以裏計的!

問:書中說到的地名現在還有古跡可尋嗎?

答:說到對楊家將的尋古探幽,或找曆史證據,筆者認為是勞而無功的事!從楊家的出生地來說,曆史上僅記載是‘河曲一帶人’。現在對‘河曲’的認證有兩個地方,一是現在山西與內蒙交界的‘河曲縣’;曆史辭典上名詞的解釋則是:黃河從龍門到芮城彎了個大彎,故稱這一帶謂‘河曲’山西謂‘河東’。

筆者書中把楊家將的出生地、定在芮城一帶的‘風火山’下,理由有三條。一、楊袞既稱‘火山王’,他的稱號無論是皇封,還是自詡,都應該與帶‘火山’二字的地名或曆史事件有關。‘河曲縣’沒有類似的地名,亦未聽說有什麼‘火’、‘山’之類的傳說。二,傳說中的楊家是因助北漢王抗遼而入官的。當時,契丹人瘋狂掠奪的地方,主要是在中原及靠近河東的地方,內蒙與山西接界的一帶地方不是契丹人常出沒的地盤。三、傳說中的許多故事情節都暗示出‘火塘寨’是在離汴京很近的地方,如果是在離汴京二千裏之外的內蒙邊界,與故事的時間、空間有點脫節。所以說現在去芮州一帶肯定找不到火塘寨的曆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