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準備就緒後,楊文廣到寇丞相府,向老爺子請示南巡方略。寇準道:“此次南巡,目的有兩個,一是實地觀查襄陽王的動態,盡可能取得他不臣之心的證據;二是相機合法剪除襄陽王的羽翼,將他的野心扼殺在搖籃裏。據樞密院收集的情報,襄陽王網羅了不少山寇、湖匪作伏兵,長沙王劉循義是他最大的幫手,你可以先到長沙,設法製服長沙王,而後、、、、、、明白嗎?”楊文廣喏喏受教。
三日後,宋仁宗金殿下詔,封楊文廣為兩湖巡查使,賜尚方寶劍一把,代天巡狩,有先斬後奏、便宜行事之權。楊文廣帶著換上禦林軍服裝的一千楊家子弟兵,四千山東親兵,浩浩蕩蕩南下。一路穿州過府,馬不停蹄直奔長沙府。
當年,周太祖郭威滅漢建周時,漢主劉知遠的族弟、原長沙節度使劉知禮,不服周朝的管轄,宣布獨立,建立了長沙國。當宋太祖趙匡胤滅掉周朝,建立大宋時,長沙國的國王是劉知禮的長子劉道淵。劉道淵比乃父精明,聞知趙匡胤立國,馬上派特使赴汴京祝賀,表示願意與大宋國交好結成友好鄰邦。趙匡胤當時急於統一天下,對周邊諸國采取遠攻,近憮的策略,就同意了長沙王的請求。宋遼大戰時,長沙國的第三任國主是劉道源,他也是一時糊塗,竟然同意女婿蘇柯慶帶兵援助遼邦,從此得罪了宋朝廷。宋滅遼後,劉道源畏罪,主動上表謝罪。請求取消長沙國號,投降為臣。宋真宗因為破天門陣時部隊傷亡過大,不想為此事再起兵端,就采納八王的建議,封劉道源的兒子劉循義為長沙王,替朝廷管理原長沙國的地盤,將長沙國的軍隊分散調給各地駐軍管轄,嚴令王府直轄的衛軍不得超過五千人馬。襄陽王萌生異誌後,親自拉攏劉循義入夥,許願,得天下後封劉循義為‘兩湖王’。劉循義受不住誘惑上了賊船,按襄陽王的要求積極招兵買馬,擴充府軍,對朝廷上報是四千八百人,實際上已有三萬餘人馬。
朝廷派楊文廣巡按三湘的消息傳出,襄陽王急忙召集謀士商議對策。王府主簿、首席參軍沈仲元道:“自馬朝賢出事以後,朝廷可能得到一些對王爺不利的蛛絲馬跡材料,這些材料如果是真宗看到必然會起兵向王爺問罪。可笑的是仁宗小皇帝並未警覺,據臣得到的密報,這次派楊文廣南巡,是寇老西與包黑子聯奏的結果,原因是發現了長沙王超編擴軍的事。可見朝廷還沒有掌握王爺謀反的真憑實據,不敢派大軍公開討伐問罪。派楊文廣巡三湘,不過意在敲山震虎,探查王爺的虛實。是故臣以為這是天賜給王爺的良機!現在,朝中能獨當一麵的帥才隻有狄青、楊文廣區區兩人。狄青在西夏前敵,前有不斷騷擾的西夏大軍,後有張海的綠衣軍,忙的席不安枕;王爺如能將楊文廣弄死,或者拖在兩湖地麵不能動。再修書約北方的女真部落、西夏王、張海、同時發兵攻宋,仁宗朝中無統軍大將,必然調宛城、洛陽駐軍主力北上抗金兵。那時,王爺即可舉旗起事,就近發兵奪取宛、洛、直搗汴京,隻要兵困京城,或逼宮讓仁宗禪讓,或殺爾代之,大事定矣!”一席話說的趙爵心花怒放,拍案而起道:“孤得沈愛卿,何異劉皇叔得伏龍、鳳雛乎!將來天下必與卿共享之!具體如何對付楊文廣,還望卿不吝賜教!”沈中元道:“長沙王劉循義是個庸才,難以獨當一麵,臣觀鎮殿將軍雷英是個帥才,王爺可派他帶‘隆中四猛將’去長沙主持大局;同時,傳書洞庭湖鍾太保、洪澤湖鄯澤、及已歸順王爺的各個綠林山頭,同時搶掠地方州縣,大廝作案,讓楊文廣四麵楚歌,難顧頭尾、、、、、、”
這真是,春風未動蟬先知,蝦兵蟹將挑大梁。沈中元的陰謀能否得逞呢?請看下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