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狐狸心存敬畏之心和愛惜之情,不會宰殺這隻可愛的小生靈,就打算養大後再放歸山裏。否則,過早進入大自然就有生命之憂。
那時母親休產假給我喂奶,恰好我家養的母羊生完兩隻小羊,就用羊奶喂小狐狸,雖然它不習慣,也會勉強吃上幾口。
一隻小狐狸,兩隻小羊,還有我,四個小生命使得整個農家小院顯得十分熱鬧,充滿生機。
對於狐狸我並不陌生,看過日本紀錄電影《狐狸的故事》,裏麵詳細記述了狐狸一家成長和喜怒哀樂的全過程,動人的旋律《大地早上好》讓我始終難忘。
母親告訴我,小狐狸無休止的叫聲吸引了失散的大狐狸。狐狸母親在南山坡上深情地長嘯,叫聲和狗類似。母子倆邀相呼應,叫聲一問一答,這裏麵凝聚著母親對孩子的召喚,孩子對母親的思念,天倫之愛在山坳間的小村裏蕩漾。
怎奈小狐狸被困在花簍裏插翅難逃,上麵還壓上一塊重重的土坯,猶如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狐狸母子的相聚如此艱難。
一天深夜,洋油燈發出昏黃的燈光。
母親躺在炕上睡覺,忽然聽到院子裏撲騰一聲,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沒敢出去看。
白天出門,花簍和土坯倒在地上,拴狐狸的紅布條斷了,那隻可愛的小狐狸不知去向哪裏。
母親猜測,在夜深人靜之際,大狐狸博大的母愛超越了所有對於人類和家犬的恐懼,循著孩子的叫聲,毅然決然地衝進了小山村,將唯一的孩子解救出來,隨後奔向了山上,奔向了自由的大自然,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同樣作為母親,我的母親理解狐狸母親的行為。
家鄉許多人願意相信,狐狸是具有某種超自然能量的神秘動物,招惹了狐狸,往往遭到報應。奇怪的是,把其他小狐狸殺死的一個村民的媳婦因為絕症四十多歲離開了人世,這個村民悲痛過度,把媳婦從醫院用馬車拉回家去,放在炕上停了一宿。還有人用獵槍打狐狸,開槍時不幸突然爆炸,將胳膊炸掉一支。
這並非狐狸施法術所為,或許隻是偶然的不幸,但是隱喻著人類的某種命運,那就是征服大自然的結果,最後將是人類自食其果,大自然會報複的。
一晃很多年過去了,那隻在我家院子裏,和我同歲,並且一起啼哭的小狐狸的命運最終如何無法知曉。我和它一起見證了家鄉的變遷。我為家鄉的豐收欣慰,也為小狐狸和野生動物的消失深感惋惜。
此前,村子可以聽到狐狸的叫聲。此後,卻再沒有狐狸的叫聲了。
東北有一種叫“飛龍”的鳥,又名“榛雞”,身體大小和斑鳩相似,生活在寒帶紅鬆、冷杉等樹林裏,肉味鮮美。《黑龍江外紀》記載:“江省歲貢鳥,名‘飛龍’者,應係‘斐耶楞鹹’之轉音也。”
“哈什瑪”是產於東北各省的一種蛙,身體灰褐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雌性的體內有脂肪狀物質,叫哈什瑪油,中醫用作強壯劑。“哈什瑪”是滿語音譯。
冰雪消融的春分時節,丹頂鶴在濕地繁衍生息。5月,幼雛破殼而出。深秋時節,羽翼豐滿的雛鶴跟隨父母,飛回江淮沿海越冬。但成群的丹頂鶴在遊客眾目睽睽之下的時候,還能持續多久?作為滿族人狩獵的雄鷹——海東青,現在很少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了。“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的光景,已不複存在。過去的東北三寶,野生的人參、紫貂和梅花鹿更是十分罕見。
大連地處黃渤海和冷暖水交界帶,占中國11%海岸線長度,有著中國最冷和交換能力最強的海水交界帶,使得出產在這裏的海參、鮑魚、蝦夷扇貝、裙帶菜和海蜇成為上等品。大連鮑魚肉韌、味鮮,周恩來還宴請尼克鬆。但是近年來海水汙染日趨嚴重,多次出現石油泄漏事件,都讓海產品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每年秋天,進入繁殖期的大馬哈魚,向韃靼海峽和黑龍江口聚集,成群結隊逆流而上,繁育後代。鱘魚和鰉魚也以黑龍江流域為繁殖地。據說,魚多的時候,人都可以踩著魚背過江。東北名貴魚種還有三花五羅,即螯花、鯽花、鯿花,哲羅、法羅、雅羅、銅羅、胡羅,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把它們叫全、認全,因為越來越稀少,並逐漸從農家的餐桌上消失而進入高檔的賓館飯店。
鰉魚曾經盛產於鬆花江,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重者達1噸左右,體長超過5米,可活百年,被譽為“淡水魚之王”。“肉白多脂,骨柔而脆,為飲食上品”、“鰉魚頭骨,關內重之,美於燕窩。”乾隆因為是皇家貢品,就命名鰉魚。清朝皇帝偏愛鰉魚,每到春節必躬親品嚐,祭祀盛典也必用鰉魚,以“年年有餘”為吉。
鰉魚遇有大風、暴雨、漲水時,就在江麵上活動。數十個漁民用巨網將其罩住,並潛入水底戴上籠套,但是不能馬上起網,以免脫網而出或拉翻江船,而是讓它在水中掙紮,直至精疲力盡才將其拖上岸來。由於魚叉、滾鉤常常傷及魚身,無法保持完美作為皇家祭品,於是就在鬆花江河道彎曲、水流平緩河段設立了鰉魚圈,放養鰉魚,待到天寒地凍之時再破冰捕魚。
當時在德惠等地設有鰉魚圈,約兩萬平方米,四周插柳埋柵,留有趕魚換水的閘門。一到冬季臘月,就破冰捕魚,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史書記載:“衝眼、下網片、串杆子及拉網等共用丁三百餘名,用鐵鑹九十杆、槍五十杆、網七十塊。每塊網用麻二十斤……其叉鑹等項器械共用鐵一百五十斤。”
鰉魚被捕上後要用黃綾包裹裝上貢車,車上插著一麵三角的杏黃旗,旗上繡著貢字。打牲總管衙門的護送人員在出發前三日不能回家,要沐浴更衣,以示莊重。出發時鳴鑼開道、淨水潑街,場麵十分熱鬧。所到之處,文武官員和老百姓都要回避讓路、沿街相送,要一個多月才能到北京。最麻煩的是秋天進貢活魚,一路要不停地換水,以便保證送到京城時魚還是活的。
當時德惠屬於郭爾羅斯蒙古王公的遊牧地,經常和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因捕魚、墾荒就地界發生爭執,最後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前後建碑分界,碑立於江西岸的“鰉魚圈”。此碑為漢白玉質地,通高3.1米,蟠龍碑帽,正麵上部陽刻楷書“銘刻萬代”,背麵上部楷書“鐵案千秋”,上麵還有滿文,記述了鬆花江的富饒和有關條文。
而今,鬆花江流域的生物鏈發生嚴重斷裂,德惠等地再也難覓鰉魚蹤影,鰉魚已經成為我國和世界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隻有一塊殘破的“貢江碑”見證了鰉魚高貴的出身,以及德惠和皇家聯係的曆史。
2009年,我們在呼倫貝爾的巴彥汗草原駕車縱橫馳騁,看到許多百靈鳥兒在這裏飛翔,嘹亮著歌喉歡迎我們的到來。百靈鳥是愛情的象征,在許多歌曲裏被謳歌和讚美。1953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草原上的人們》有首《敖包相會》(海默詞,向異曲)經典傳唱、廣為人知。其實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裏另一首《草原牧歌》更加優美好聽。歌曲一開始,百靈鳥就展翅飛來——“百靈鳥雙雙地飛是為了愛情來唱歌,大雁在草原上降落是為了尋找安樂。啊哈嗬咿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幸福的生活。”該主題歌遼闊奔放,牧歌特色鮮明。自然而生動地抒發了草原上人們的美好情懷,揭示了影片的主題。
慶幸的是,我們下車後,一隻百靈鳥突地飛起,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恰好看到一窩鳥蛋在很精致的鳥巢裏幸福地擠在一起等候媽媽歸來。車者說,百靈鳥經常被盜獵,200元一隻,一個鳥蛋也要50元。我不禁擔心,照此下去,百靈鳥還能歌唱多久?
這不禁讓我想起清代德惠有個人才叫夏景桂,可揮60公斤的大刀,得綽號“夏大刀”。他文武雙全,酷愛丹青水墨,尤喜繪畫家鄉的大雁。
每年春季,成群的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時而棲息在蘆葦蕩中間。為了能畫出傳神的大雁,夏景桂常常躲在蘆葦塘裏,仔細觀察大雁的習性,50歲時最終完成了《百雁圖》,畫中的大雁飛鳴宿食,動態百異,絕無相似之處,此畫成為傳世佳品。由此可見當時德惠水草豐美,雁聲陣陣。可惜的是,上世紀80年代,夏家後人迫於生計,將《百雁圖》賣與他人,杳不可得。
在我少年的時候,還可以看到雁陣從德惠上空經過,在空中不斷地變換隊形,十分優美,讓我產生無數美好的聯想,可惜很多年再也沒有看到過這種景象。
東北由於過度開發開墾掠奪,物產逐漸貧乏,昔日那個妙齡少女已經不再豐腴,正在變為大姐、大嫂、大媽,大娘,乃至一個幹癟的老太婆。
不是我危言聳聽,當百靈鳥和大雁都滅絕的時候,就是敲響了人類滅絕的喪鍾,而東北人絕不是唯獨剩下的人類群落。
東北何時能複興
我國正在提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共同奮鬥”的號召,也提出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複興。兩者互為關係,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成果領先全世界。唐朝時期,四海進貢、八方稱臣。到了近代,由於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前沿,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成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是目前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實現偉大複興,就是讓中國再站上世界前沿!
古代東北落後不假。清末以來,1881年開辦了吉林機器局,1896年成立了奉天機器局。1925年是張作霖時代,奉係軍閥占領上海,不要以為這單純是軍事力量的武力征服,背後是東北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係,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係,發展水平甚至超過內地,難怪北平、上海拍發到歐美的電報也需轉經沈陽。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哈爾濱號稱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車票,海關出超量位居全國之首,是全國最大的麵粉和啤酒基地,有34家外資銀行,外國商業機構達1809個,甚至能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聖索非亞廣場和聖母守護堂,風情萬種,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