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市場,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也無論是影院市場還是非影院市場的潛力都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而這將是中國電影複興的一個潛在的優勢。隨著人們的文化消費比重逐年增加,電影市場潛力令人樂觀,電影業再次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投資領域,民間資本躍躍欲試,投資電影業正處於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機。
一、美國電影投資三次浪潮和中國電影投資熱
在法律製度數次改革和金融製度不斷創新的背景下,美國現代電影史出現過行業外資金大量湧入電影業三次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稅法改製提供的稅收優惠吸引了大量的個人投資者,投入到電影攝製的資金可以在短期內提前折舊,同時可以作為報稅時的預扣金額,直至1986年美國稅製改革堵住了這一流向。
第二次浪潮緣起於1995年。當投資組合的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領域,保險資金和退休資金蜂擁而至。一個投資組合中通常包括20~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
第三次浪潮始於2004年。華爾街的私募基金加入到電影投資的大軍,以電影投資基金的方式出現,如2005年至2006年,GunHillRoad分別向索尼和環球提供7.5億美元和5.15億美元,MagicFilms向迪斯尼投資5.05億美元,而華納兄弟和福克斯分別獲得來自LegendaryPictures和DuneCapital的5億美元和3.25億美元資金,MelroseInvestment投資3億美元給派拉蒙。美林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適當的財務杠杆結構下,類似基金的平均回報率超過20%,同時電影回報和宏觀經濟、股市的關聯性較小,對基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韋恩斯坦公司2.85億美元的“亞洲電影基金”就宣稱,未來5年內超過50%的資金將給21部中國影片,還宣稱將買斷21部影片的發行權,計劃中還將有10部直接製作成DVD的影片。“鐵池”電影由原來在好萊塢大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位的數名華人經理人聯合組建,他們計劃在未來5年內拍攝20部至30部中國元素的電影。2007年5月,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中國媒體與中影集團宣布合作,建立了一個規模達5000萬美元的中國傳媒,用於扶持中國青年導演。
二、超高的電影項目投資收益率
1.好萊塢財源滾滾來
下表中8部電影平均收益率高達15056%,即投資電影可獲得150倍的暴利,簡直是印鈔機。
2.美國電影發行與放映領域的利潤比例
現有一份影院A和發行商B的放映合約,規定每周扣除額為4500美元,這就是影院每周的成本;放映期為4周,前兩周發行商取走票房淨額的95%,第三周為90%,第四周85%;發行商可以分享的票房總額的份額為前兩周70%,第三周60%,第四周50%。
3.中國電影也是搖錢樹
拍電影是陪錢的買賣,這是中國電影人和電影投資者叫苦連天多少年的事。然而,《英雄》的商業運作令投資者驚喜:商業電影是暴利產業。《英雄》總投資約3000萬美元,總收入超過5055萬美元,兩年內投資收益率高達68.5%。
三、電影項目四種投資模式
好萊塢全麵進入中國市場。2002年,好萊塢的產值為165億美元。世界頂級傳媒與娛樂公司首席顧問沃爾夫指出:美國隻代表世界娛樂市場的4%,而中國是一個潛在的20%,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影視娛樂市場。好萊塢正在卷走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70%,世界各大公司已開展對中國市場的全麵研究,並準備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電影產業的各個層麵。
2008年以來影視市場的一個突出變化是,過去對電影避之唯恐不及的國內眾多民間影視投資商紛紛調整經營策略,在收縮電視劇投資戰線的同時,擴大了對電影市場的投資,並成為開拓電影市場新的商業運作模式的先鋒。
1.區域版權分割投資
好萊塢兩大片廠合作模式,都是由一家負責美國發行,另一家負責美國之外的國際市場,而且投資成本至少都在9000萬美元以上。像9500萬美元的《變臉》由派拉蒙(負責美國發行)、迪斯尼(國際市場)合作,9000萬美元的《空軍一號》由新力(美國)、迪斯尼(國際)合作,成本1億美元的《星艦戰將》由新力(美國)、迪斯尼(國際)合作,2.5億美元的《泰坦尼克號》由派拉蒙(美國)、福斯(國際)合作,1.15億美元的《蛇眼》由派拉蒙(美國)、迪斯尼(國際)合作,9000萬美元的《派克》由派拉蒙(美國)、華納(國際)合作。這種區域版權分割投資的方式,好處之一是分攤風險,另一項好處是某些公司的海外行銷網強勢,美國與本土市場分開來行銷,主海外行銷網強的公司負責國際市場,會使電影的國際市場票房更強,最後讓電影的總收入更多,像迪斯尼公司旗下的博偉公司,就擅長國際市場,因此與其他公司合作投資,就是為了專攻國際市場。
中國題材影片有成功模式,如一部影片需要1000萬美元,外方投資900萬美元,中方投資100萬美元,中方獲得亞洲或國內的版權。如《我的兄弟姐妹》、《天脈傳奇》等都獲得良性的投資與回報的比例。
2.項目共同股東投資
在電影市場競爭愈演愈烈,觀眾胃口被愈養愈大的現實環境下,主流片商了解拍大成本大投資的“大片”,固然已是回不了頭的時事所趨,不過由兩家公司分攤資金,分散投資風險的做法,才是上策,於是“策略聯盟”的風氣,也在好萊塢蔓延開來。主流大公司大片廠,打破門戶之見,共同投資協手合作,目前已有《變臉》、《空軍一號》、《星艦戰將》、《泰坦尼克號》、《蛇眼》、《派克》等多部大片采取這種模式。
為共同做大做強,減小風險,各家影視投資單位之間開始了不同內容、不同方式的合作之路。《集結號》背後不僅僅有招商銀行的無抵押貸款,還集結了其他不同形式的資本。
3.獨家出品投資
小投資,壓縮成本,保本少賺,在目前殘酷的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下可以得以生存。青年導演王小帥憑借其獨特、敏感的電影個性,從他自籌資金拍攝電影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到新近完成的《夢幻田園》,短短十年間,王小帥開始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電影風格。《17歲的單車》,收入100多萬美元。獨立電影一般隻能在國外二線藝術院線放映,或者轉到電視台。更有一些國內導演,影片甚至不能在電影院放映,隻能賣出部分地區電視台播映權,或者製作家庭錄像帶。獨立電影沒有保護,有生存的危機,但隻要有個很小的市場,就可以養活,實際上“小投資中等質量”不失為一種運作模式。
4.國家投資
國家每年投資數億元拍攝電影,出品單位有電影局、電影廠、各部委、各級政府部門、法製、解放軍等有關單位。一個好的題材,被電影有關部門看中然後有一些扶持,或者說電影頻道有一些資金上的幫助,這樣也是一種比較穩妥的辦法。
四、電影產業鏈投資領域選擇
1.影片出品
2001年國家放開單片拍攝許可權,在原有“單片”的基礎上,給電影製片單位以外的單位獨立從事電影攝製業務,經廣電總局批準後,可到當地工商部門辦理增加攝製電影(單片)的經營業務,使這些單位享有與電影製片單位同等的權利和義務。這一措施的實行,進一步改革了製片體製,大大提高了創作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擴大了社會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