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節 電影產業價值鏈商品陣容(2 / 3)

1.玩具玩偶

好萊塢銷售的影視相關產業,以劇中人物的造型玩具居多。以前,玩具是兒童娛樂的專利,現在大有男女老少愛不釋手之勢。因此,開發多樣化的玩具迎合消費者的不同喜好,目標消費群可以涵蓋各個年齡層。

係列玩具可有:①人物造型、機器人;②車輛、武器;③場景模型;④立體玩具;⑤會說話的玩具;⑥電子寵物;⑦動物;⑧植物;等等。

在全美經濟不景氣時,一家已向法院申請破產的製作電動玩具火車的企業萊恩公司,由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獲得迪斯尼公司授權後生產米老鼠造型的火車玩具,投入市場4個月就賣了25萬部,這家公司也因此奇跡般地起死回生。

1999年的《星球大戰首部曲》玩具產品有六大係列,其中包括機器人、戰機、戰艦、鐳射槍等,共200餘款,價格在10~60美元不等。3部《星球大戰》,票房總收入不過10億美元,而相關商品開發收入至今已有40億美元之巨。

《長江7號》開發了影片中七仔形象的授權業務,卻遇到了盜版的瘋狂阻擊。但是《長江7號》使中國電影人看到了電影賺錢的另一種方式。

2.服裝飾品

對日本受眾來說,偶像的出鏡是最重要的。偶像們不僅在劇中要承載著受眾的情感去體驗種種激情人生,更要在服飾文化中開創種種時尚流行。安室奈美惠成名後,日本滿街是栗色長發和鬆糕鞋的少女;深田恭子一炮而紅後,又流行兩件套的毛衣和彎眉。偶像們帶動著消費市場。

十多年前,電影連續劇《上海灘》火暴,劇中許文強所戴的帽子在社會上風靡一時。追星族們模仿明星最多的是明星穿什麼,他們就穿什麼。開發相關服裝是顯而易見的商機。

對於旗袍的流行,中國的電影向來功不可沒。由周璿主演的《馬路天使》伴隨著一曲《天涯歌女》風行一時,電影引起了大麵積的旗袍熱,也成就了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近年來對中國女性服裝影響最大的影片,莫過於《花樣年華》。張曼玉身著20多套玲瓏多彩的旗袍,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女人的優雅氣質。旗袍緊緊包裹著女人的曲線,無論絢麗還是樸素,都是主人公心境的寫照。影片熱映後,大大小小的旗袍專賣店迅速崛起,熱潮至今不熄。

開發服裝要注意,如果電影中有關服裝是作為反麵道具,那麼則沒有流行的可能性,因為沒有人願做別人取笑的對象。趙本山、宋丹丹在春節晚會中演出一個“穿”“脫”馬甲的小品,致使該年的馬甲市場低迷。

3.化妝品

開發化妝品是衝著女性市場而來的。影視明星陳衝開發出“小花”牌化妝品,靳羽西開發出以其姓名命名係列化妝品,在亞洲獲得巨大的成功。

電影明星代言的化妝品廣告滿天飛開發化妝品要注意:

(1)技術創新,質量過硬。

(2)恰當的品牌命名。著名廣告人葉茂中先生說過,陳衝開發的化妝品命名“小花”沒有命名“陳衝”有號召力,因為“小花”沒有多大的知名度。

(3)充分利用明星效應推廣。

4.台曆、明信片、撲克

影視明星的照片為眾多追星族所收藏。電視劇《紅樓夢》火暴時,《紅樓夢》撲克上市賣得也相當好。《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撲克也很好賣。開發撲克牌要求劇中明星眾多,僅有幾個演員是不夠的。

三、關聯產業運營

1.旅遊產業

旅遊是世界上第一大產業。電影行業介入旅遊業,是以電影的精神訴求售賣旅遊的有形和無形消費品。可有以下幾種產品:

(1)影視基地。既可出租拍片,又可接待遊客參觀。

(2)主題公園。

(3)旅遊紀念品。開發景點模型、台曆、馬克杯、T恤衫。

(4)旅遊飯店,集餐飲、住宿為一體。

主題公園(ThemePark)是指以一部或多部影視題材為主題的大型遊樂園,是影視、旅遊和娛樂的結晶。開發旅遊,好萊塢有多年成功的經驗。以迪斯尼為最。美國加州的迪斯尼樂園每年有1200萬遊客,單單每人25~30美元的門票收入就達3億~4億美元,還有相當可觀的特許商品零售收入,旅館、餐飲更是財源滾滾。

2.教育產業

僅憑中戲、北影、上戲等幾所院校培養人才難以滿足影視行業發展需求,於是,精明的投資者紛紛出手開辦影視培訓學校,也使影視教育業日益發達,還可擴大影響力。廣東亞視學院、重慶美視學院就是其代表。

重慶電視台已經和美視電影學院簽署協議,投資參股美視電影學院的建設、教學工作。國立院長在協議簽署後認為此舉對合作雙方是個雙贏的結果,國立說:“重慶電視台出資電影學院對我們而言有三:首先,在教學資金上有了更好的保證;其次,雙方合作讓在校師生拍些影視作品在重慶電視台播出,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可以更早地考查他們的學習成果;最後,重慶電視台一些經驗豐富的編導可以給在校生講課,擴充重慶美視電影學院的師資力量。”

3.房地產業

(1)影視大廈。如亞視大廈、海潤國際大廈、梅地亞中心、光線中心。

(2)影視飯店。影視飯店與其他飯店不同的是其布置類似影視基地,成為一個影視界交流、休閑的好地方,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會展活動產業

影視博覽會、電影節、頒獎活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僅吸納業界人士,也吸納受眾,還吸引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促進電影業的業務增長和繁榮時,運營商也賺其所得,其門票、轉播費、紀念品、讚助費、廣告費,意味著無窮無盡的財源。2008年舉行的第80屆奧斯卡頒獎禮中一條30秒廣告被賣到180萬美元的天價。

評獎及其盈利模式:建立電影節的評獎機製,並出現大量高水平的參賽作品,對提升電影節關注度必不可少。有了關注度,廣告、讚助商不請自來。

展映及其盈利模式:展映環節包括參賽影片和參展影片兩類,都以票房收入為主要盈利方式,消費群就是普通觀眾,作品隻有質量高、叫得響、特色強,再加上宣傳的效果,觀眾才能心甘情願地消費。

產品展示、交易及其盈利模式:主要以吸引影視公司、團體做產品、形象展示,並最終完成交易為形式,憑借展位出租等各種相關費用盈利。

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應:參展者來到活動舉辦地,衣食住行都要形成消費,對地區的餐飲、住宿業是個不小的拉動。

5.餐飲產業

京城已湧現出“不見不散”酒吧、孫悅餃子館、吳孟達飯館、老竇酒吧等以影視品牌和明星為賣點的相關餐飲產品。香港對影視產品的開發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在嘉禾電影院旁邊有由國際著名影視明星入股開辦的“繽紛好萊塢”餐館,館內有影視明星劇照、影視海報、演出服裝道具。

6.影視俱樂部

歐美和港台影視明星建立了很多星迷俱樂部,成員一起交流新聞、欣賞明星在演的電影、參加明星組織的活動、收藏明星有關的產品。一旦俱樂部與商業掛鉤,可以說是又找到了一個聚寶盆。影視俱樂部經營者可以將有關明星的一切產品推向俱樂部成員,甚至可以銷售其他明星的產品,還包括日常消費品。這些產品的熱賣都來自成員對明星的狂熱崇拜。

案例一:迪斯尼集團價值鏈

1919年,年僅19歲的窮畫家兼動畫製作者華特·伊萊亞斯·迪斯尼和他的好友伊沃克用一架舊電影攝像機首次攝製了一部僅放兩分鍾的動畫故事片,接下來又製作出了如《三隻小豬》、《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阿拉丁》、《羅賓漢》等一係列作品,形成了獨特的迪斯尼世界。1923年,華特和他的兄弟羅伊創立了華特迪斯尼公司。1955年,迪斯尼把動畫片所運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現手法與遊樂園的功能相結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主題公園——洛杉磯迪斯尼樂園。1971年迪斯尼公司又在本土建成了占地130平方公裏,由7個風格迥異的主題公園、6個高爾夫俱樂部和6個主題酒店組成的奧蘭多迪斯尼世界。1983年和1992年,迪斯尼以出賣專利等方式,分別在日本東京、法國巴黎建成了兩個大型迪斯尼主題公園。至此,迪斯尼成為世界上主題公園行業內巨無霸級跨國公司。20世紀80年代,迪斯尼曾一度被認為是一個雖然偉大但已經失去光彩的企業,然而自從1984年邁克爾·艾斯納成為迪斯尼的CEO以後,公司的發展紀錄已讓人另眼相看,迪斯尼公司創下了連續14年20%的年增長率和每年18.5%的資產回報率的成績。迪斯尼公司也從艾斯納1984年接手時資產為14億美元發展成為1998年年收入180多億美元的公司,到1999年,迪斯尼公司的市場價值已經從原來的30億美元激增到7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