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節 電影產業價值鏈品牌係統(2 / 3)

第一,利用無形資產籌措資金。品牌、知識產權、房屋使用權、時段意味著利潤號召力,因為其具有壟斷性,這樣資本樂意流向傳媒機構。

第二,評估無形資產,炒作其商業價值。品牌意味著購買力。知識產權,特別是版權意味著無限製的利潤來源。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經過評估後,可以擴大無形資產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受到資本的追捧。

第三,以無形資產為核心擴張規模。利用無形資產作為資本參股、合資、開發電影產品及其相關商品,創造新的盈利窗口,是既能迅速擴張資本規模,又能使無形資產增值放大的大好事。例如,品牌作股合資成立新公司,那麼既引了資本投入,借雞下蛋,又可以在銷售過程中使品牌增值。無形資產必須適時轉化為有形資產才算“落袋為安”,而資本市場無疑是最好的轉化場所。有重磅資金在手,電影機構就可以去營造更大的網絡,創造更多的無形資產,然後再去用無形資產換取更多的有形資產,完成“滾雪球”式的膨脹發展。

三、放大電影品牌組合的效應

(一)影片的品牌效應

電影品牌,意味著一個產品係列的明確的主題、受眾和風格的定位,意味著影片與觀眾的關係是一種具有持續性的消費關係,並不意味著單部影片如何出類拔萃。係列電影甚至可以成就一個電影公司,因出品《指環王》係列電影而知名的美國新線電影公司在20世紀就是通過一係列《猛鬼街》電影成長起來的。如今,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膚色是白、是黑還是黃,沒有不知道米老鼠、唐老鴨的。這是迪斯尼智慧和奮鬥的結晶,是迪斯尼公司賴以起家和生存的品牌產品。

《蝙蝠俠》係列是影片品牌的典型。導演諾蘭在東京參加《黑暗騎士》日本首映禮時告訴記者,當製作這種等級的電影時,他自然會希望能受到大多數觀眾的青睞。但是該片在美國流行文化方麵的受歡迎度以及在票房上呈現的強勢後勁絕對是他本人以及製片方所意料不到的。

借電影以及周邊產品大發其財,在30歲之前就靠《星球大戰》成為百萬富翁的喬治·盧卡斯是成功例證,製作《星球大戰》係列(1977)後喬治·盧卡斯要求擁有全部衍生產品包括玩具、遊戲、海報以至服裝、日用百貨等所有與《星球大戰》有關產品的利潤分享權,全部衍生產品銷售額估計超過45億美元,屬於喬治·盧卡斯的收入也超過10億美元。拍攝《星球大戰Ⅰ——幽靈的威脅》(1999)時,1.15億美元的製片預算居然不必自掏腰包!僅和百事可樂以及玩具廠商合作,進賬收入就達到了30億美元的天價!《星球大戰》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文化事件,也是20世紀最為典型的經濟學案例:一部電影造就一個商業巨人!

派格傳媒總裁孫健君對記者表示:“做品牌電影可以節省大筆後期宣傳費用。”孫健君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係列電影《愛情呼叫轉移》的出品人之一,作為在中國著力打造電影品牌的影視製作人,他對電影品牌有著很深的體會。他認為,品牌電影的優點是在觀眾原有的認知上做宣傳,比如第一部《愛情呼叫轉移》的觀影人數大概隻有100萬,但是上映後通過電視台的不斷播放和DVD的發行,在觀眾中形成了較好的口碑,現在這個品牌電影的認知人數已經達到1000萬左右,這1000萬人當然就成為了這一係列電影今後的潛在觀眾,其巨大的票房潛力不容小視。

通過作品打造電影品牌,具有可操作性強、時間跨度短等特點。因為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很快就能在市場得到檢驗。

(二)明星的品牌效應

明星品牌,是以明星本人的個人風采以及圍繞其特長而形成的係列電影為基礎,開拓出的一個新的或更高標準的風格的藝術形象,具有巨大的票房號召力。當人們談到李小龍、成龍時,眼前會立刻浮現出他們在影片中的矯健身影,英雄形象。他們創造並代表了武打功夫片的輝煌品牌。明星品牌突出的影片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有著巨大的市場,尤其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影業公司就是這樣使公眾對明星產生認同感、信賴感,形成“明星效應”,從而達到擴大營銷的基本目標。《CableGuy》的製片人安德魯·利希特曾這樣說:“……依我看,付吉姆·卡裏2000萬美元片酬,是個棒極了的主意……”這因為巨星的出場擔綱,使影片有了票房保證。

周星馳是香港電影名副其實的喜劇之王和商業電影奇跡的締造者。從第一部主演的《賭聖》開始,其電影作品屢屢打破香港本埠票房紀錄,成為名副其實的票房冠軍;他的藝術形象包括喜劇之王、至尊寶以及平民英雄;他一手將香港本土的無厘頭文化提升到藝術的高度,並且他的無厘頭文化廣受年輕人歡迎,在當今的社會儼然形成一股無厘頭浪潮。

麵對越來越商業化操作的電影業,中國內地的電影人也逐漸認識到了明星的作用。馮小剛的賀歲片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最為成功的商業類型片,其中明星製的運用成為賀歲片獨一無二的品牌策略。在一係列影片如《頑主》、《大撒把》、《上一當》、《甲方乙方》、《沒完沒了》、《不見不散》、《大腕》、《手機》中,葛優一直處於影片的敘述中心,與他合作的女明星基本上都是為他而搭配的。葛優塑造的平民小人物和他的本色表演,反映了人們處於消費時代的一種生存狀態。葛優既是明星,也是我們身旁熟悉的普通人;既是公眾人物,又貼近我們的生活。正是這種明星效應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所以,馮小剛換了幾個女演員,就是不換葛優,把葛優當成一種電影品牌來運用。

(三)導演的品牌效應

處於電影創作核心位置的導演,以其執著的追求和天才的想象創造電影藝術成就,作品具有膽識和氣魄,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不僅執導的影片會大賣,就是僅僅參與了製片工作的電影,都會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電影品牌的建立意味著觀眾對品牌導演的電影在功能、品位、檔期、宣傳等方麵的認可,而這種消費模式的穩定發展反過來又能促進電影導演作品的再生產,於是就逐步建立起了一種“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

科波拉憑借著燃燒的激情和追求完美的執著,成為當之無愧的新好萊塢主將,被譽為好萊塢的奇跡。在好萊塢強大工業體製掣肘下,依然創造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璀璨的電影世界——那些魅力十足的影片《教父》、《教父》續集、《對話》、《現代啟示錄》,還有《鬥魚》、《塔克:人和夢想》。

張藝謀無疑是中國電影市場最具號召力的導演和藝術大師。新畫麵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平:“1996年投資《有話好說》時,我就跟藝謀說,我說咱們的電影應該打造導演的品牌,就是以後隻要在我們電影,用任何一明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個電影要讓國內外的觀眾認識的是張藝謀的品牌。”在當年好萊塢大片橫行的市場中,要樹立一個中國導演的品牌似乎是個笑談,但“張藝謀製作”很快便證明了自己的力量。2003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一片,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若幹個第一:最高的投資,最高的票房,最高的電影廣告收入,而且首次打敗進口大片。2003年全國電影票房是10億元人民幣,國產影片占5億元,其中張藝謀的《英雄》達到了2.5億元,相當於當年其他90多部國產影片票房的總和。隨後,張藝謀衝出《十麵埋伏》、讓高倉健《千裏走單騎》、令全國電影院《滿城盡帶黃金甲》,截至2009年6月,國內票房收入超過1億元的影片共有39部,華人執導的有22部,張藝謀的作品占據了其中的三部,票房總收入約為6.946億元。2008年8月8日晚,在鳥巢上演了空前驚豔的奧運會開幕式至今令人難忘,這場視覺盛宴不但讓全世界感受了中國文化,也把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推向了另一個高峰。2009年,當三年沒有拍電影的張藝謀拿出自己的新片《三槍拍案驚奇》時,即使沒有一個國際大明星的加盟,還是順利地賣出了全球發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