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用十年時間在電影市場上建構了其導演品牌。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指出,正如007電影的品牌一樣,馮小剛的賀歲片在觀眾心中獲得了一種消費期待。尹教授認為,後現代性的通俗、幽默化的宣泄、喜劇明星加漂亮女性的固定組合,大社會荒誕背景下的小人物調侃,悲劇元素以及正劇溫情對喜劇風格的適量注入,媒介立體推廣,賀歲檔期推出等,共同構成了馮小剛電影的品牌元素。“我可以不客氣的說,中國的任何一位明星來和我比,就票房號召力來說,都不會有超過我的。所以盡管沒有用明星是一種冒險,但是因為有我在,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是有足夠號召力的。”馮小剛說。
(四)電影公司的品牌效應
電影公司也是電影品牌組合的載體之一,大型公司和專業公司旗下會聚著一批優秀的電影人才,電影生產嚴格遵循著商業電影的運作規則,出品的電影質量能夠得到保證,特別是大型公司資金雄厚,有足夠的財力對影片進行宣傳造勢,因而容易形成品牌,無疑使它們在市場競爭中比其他知名度不高的小公司或默默無聞的公司要搶占先機,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並能影響電影市場的票房走向。影迷們一看到或聽到迪斯尼公司、時代華納公司攝製的新片,不管影片本身如何,首先反映出的就是應該先睹為快,這種反映不是對影片的肯定,而實質是對迪斯尼、時代華納公司品牌的信任和肯定。
為了讓更多觀眾通過電影“認識地球,和諧發展”,美國迪斯尼電影公司宣布,正式推出全新的高端製片品牌“迪斯尼自然”。該係列專門製作關於野生動植物以及環境的紀錄片,計劃每年至少推出一部,首個項目是2009年推出的《地球》。
光線影業總經理張昭表示,光線影業堅持市場營銷、商業類型、國際合拍、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戰略發展策略,目標打造中國的第一原創電影品牌。光線影業未來三年的項目計劃中包括:古裝片《中國武士》、動作片《陳真》、驚悚片《病毒》、間諜片《特攻》、青春片《三碼頭》、愛情片《絕望星期天》、賀歲係列《開心麻花》和古裝動作係列《兵器譜》。
(五)名著改編的品牌效應
名著有著巨大的受眾群,搬上銀幕後能產生強烈反響,電影娛樂營銷成功效應更大。被改編的名著種類有文學、動漫、遊戲、電視劇等。
電影發明者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水澆園丁》,這部劇情電影的鼻祖就是根據當時巴黎一本雜誌上的漫畫改編的,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第一部改編之作。動漫改編電影,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收益高的優勢。這裏的成本包括製作成本和廣告,宣傳一款動漫改編電影的費用自然比宣傳一款原創電影的開銷要少很多。動漫影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投入的成本是600萬元,上映一個月,票房創造8000萬元的紀錄。
繼《變形金剛》、《星球大戰》等一些知名遊戲和動畫片被成功地改編為電影之後,2009年龍珠、魔獸、特種部隊、阿童木等10部動漫遊戲作品被改編成電影。
從電影誕生之日起,包括名著在內的文學作品就成了電影創作的重要源泉,改編,成了電影創作的重要手段。在古典文學作家中,被改編最多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如《哈姆雷特》、《李爾王》、《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利葉》等。《哈姆雷特》被改編次數最多,不下40次被搬上銀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電視《星際旅行》、《諜中諜》、《查理的天使》(《霹靂嬌娃》)很受受眾歡迎,到了90年代後,這些節目紛紛被改編,拍攝成好萊塢影片,並取得驚人的票房,甚至還拍了續集。《諜中諜》與湯姆·克魯斯頗有淵源。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了名為《諜中諜》的電視係列片,播映當時,萬人空巷,成為那個時代長大的人難忘的記憶。湯姆·克魯斯也是其中之一,他很早就想將此片搬上大銀幕。1996年派拉蒙公司推出《諜中諜》,由大導演布瑞安·德·帕爾瑪執導,湯姆·克魯斯主演。影片上映當年,美國國內票房就突破1.8億美元,全球票房高達4.6億美元,第一次任製片人的湯姆·克魯斯憑此片嚐到了甜頭,也堅定了他籌拍影片續集的信念。2000年《諜中諜Ⅱ》推向全球市場。
(六)電影衍生商品的品牌效應
衍生商品使電影走下屏幕,成為大眾日常消費品,從而獲得長久的品牌效應。好萊塢如今的收入中,影視電影本身隻占20%,而相關產業占絕對的80%。米老鼠是好萊塢最有生命力的電影衍生品牌,每年為沃爾特·迪斯尼帶來10億美元的營業額。它產生於好萊塢無聲電影時期,可這位老牌電影明星兼後電影產品明星並沒有在有聲電影的今天落伍,小到皮帶服飾,大到“二戰”時期美國B—17轟炸機,到處是米老鼠的形象,到處是米老鼠的品牌營銷活動。對於開發商來說,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把產品與電影緊密聯係起來,一部電影有可能變成一個重要新聞事件,可以讓衍生商品引起注意。
衍生商品本身就是品牌,也可以獨立於電影之外存在並流行。要把電影內容轉換成受歡迎的產品確實有難度,因為現在消費者心理令生產商難以捉摸。相關產業開發的高超之處在於以電影創意、品牌為基礎,不要完全從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的角度來製作商品,不要把商品直接聯係到特定的一部電影上,隻要選取其中的賣點,消費者真正有興趣購買的商品來開發,與流行時尚結合起來。即使消費者沒看過電影,因其生活需要,或是追求時尚,相關商品照樣熱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