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老君洞:道中之道(2 / 2)

蕭洪聽何慶山說起“一炁之混沌”,開始還以為,那個“一炁”的“炁”字,就是“吸氣呼氣”的“氣”,後來聽到何慶山解釋,這才知道,這個“炁”,說的是“先天一炁”的“炁”。此“炁”,非彼“氣”也。

何慶山說,這個“先天一炁”,指的是,在天地產生之先,混沌未開、清濁未分之時,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的“原始之炁”。

蕭洪心想,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沒能說明白,這個“先天一炁”到底是什麼啊?剛想追問,卻聽何慶山說:“這個‘先天一炁’,與那代表宇宙之初的‘道’一樣,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蕭洪的問題被截了回去,但是他卻在腦海中又好好回憶了一下。

既然何慶山說到“宇宙之初”,他便想起了魏淩峰所說的“虛無”。魏淩峰所說的,“無形無象,寂兮寥兮”,與何慶山所說的“混沌未開”,恐怕就是一個意思。而何慶山居然又把這種狀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五個階段,實在是太複雜了……

不過,何慶山所說的“道”與“一炁”、“二儀”、“三才”,那不就是《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隻是,這個說法,也比《道德經》複雜……

魏淩峰與何慶山的兩種解說方式,看似道理相通,仔細一想,卻又是各有各的說法。對此,蕭洪並不覺得奇怪。因為,相似的情況,他也算見識過一些。剛來玉虛宮時,眾人對這玉虛宮風水的解說,不也就是這樣?

“這個……”蕭洪說,“要是說起來,倒是有些神秘……”

“嗯,確實是這樣,所以才說它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嘛!”何慶山點頭道,“對於這樣的道理,若是想要明悟,更要講究方法。那‘一念不生,萬物俱寂’,說的就是,明悟‘道’的方法……”

“哦……‘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虛無’,這個意思不是挺清楚的嘛?明白了這個‘虛無’,也就明白了‘道’,還需要什麼樣的明悟方法呢?”

“那是你還沒有深入探究這個道理。”何慶山說,“譬如,當我們去體悟‘道’所代表的那個‘虛無’,是不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體悟?既然有此‘心念’,又怎麼會是‘一念不生’?既然做不到‘一念不生’,又如何體驗‘萬物俱寂’的‘虛無’?”

蕭洪被何慶山這樣連問幾個問題,不由一愣。

何慶山又接著說:“……反過來說,如果真的做到‘一念不生’了,那固然是‘萬物俱寂’;可這‘心念’都已不在,又是誰在體悟‘道’?”

蕭洪想想何慶山提出的問題,覺得挺有道理,正要好好琢磨琢磨,卻聽何慶山又說:“這些問題我已經想過很多次,卻還是沒有答案。所以,你也不用多想,等這幾天有了機會,好好問問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