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按照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每年陽曆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立夏”;所以,我國民族生活習慣中,將“立夏”作為夏季三個月時間開始的節氣;那麼,為何名曰為“立夏”,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認識性的解釋,叫做“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此時,從農業生產上來說,其農作物,則開始生長漸旺,田間管理日益繁忙;所以,正像農家諺語所說:“立夏三朝遍地鋤。”
其實,夏季與春季相比較,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表現在不僅是有六個節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十八個“候應”——螻蟈鳴、蚯蚓出、壬瓜生、苦菜秀、蘼草死、麥秋至、螳螂生、□始鳴、反舌無聲、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而且夏季還有雜節氣,即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夏天有“三伏”,並且其特征是:天特別熱。
2.“蕃秀”與養生
可以說生活中,誰也離不開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秋冬;而一年的第二季——夏天,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地摸索、歸納、總結,將夏季的三個月,其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高度概括名曰為“蕃秀”,為什麼?因為每年夏季,這個季節性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可以說年年基本上如此:夏天的確是屬於自然界萬物繁茂而秀美的季節;並且此時,其天地反映出來的特征是: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使其大地上的植物開花結實,其長勢亦漸漸旺盛;所以說,古人將夏天,這個季節性的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高度歸納概括名曰為“蕃秀”,可以說:恰到好處,並且亦的確比較符合科學的認識。用古人將夏天季節性規律性變化反映,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那麼,為什麼名曰為“蕃秀”呢?對此,唐醫學家王冰作了這樣認識性的解釋:“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
那麼,夏天“蕃秀”,怎樣進行養生保健呢?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地摸索、歸納、總結,概括出這樣一些認識:因為夏季,白晝時間長,而黑夜時間短,根據夏季的這一突出特征,不僅是提出夜間要注意睡眠好,清晨要早起身,而且還需要注意:不要厭惡長日;尤其是需要有意識地注意保持其精神愉快,要適應夏天“蕃秀”的規律性,注意進行養生;尤其是需要注意不要違逆了夏天“蕃秀”的規律;為什麼?古人指出:如果違逆了夏天“蕃秀”的規律,就會損傷心髒,到了秋天就會比較容易發生瘧疾這種疾病,並且亦還會影響冬天發生疾病。
總而言之,上麵所說的要適應夏天“蕃秀”的規律性,進行養生保健的這些內容意思,及其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夏天需要注意: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季“容平”與養生保健
1.秋季
一年四季中的秋季,或曰秋天,其時間,為陰曆七月至九月。
按照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每年陽曆8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35。時開始“立秋”;所以,我國民族生活習慣中,將“立秋”作為秋季三個月時間開始的節氣;那麼,為何名曰為“立秋”,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透徹認識性的解釋:“七月節[指‘立秋’節氣],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擎也,物於此而擎斂也。”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每年一到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後季稻移栽和管理。
秋季的三個月的時間裏,同春夏兩季一樣,亦有六個節氣和十八個“候應”;六個節氣,就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十八個“候應”,為: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水始涸、鴻雁來賓、雀人大水為蛤、鞠有黃華、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鹹俯。
然而,秋季三個月時間裏的六個節氣,其中特別是“秋分”這個節氣,值得這裏說一說。按照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每年陽曆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開始為“秋分”。對此節氣的突出特征,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裏,做了比較透徹而又相當符合科學認識性的解釋,指出:“秋分者,陰陽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日同春季中的“春分”節氣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不僅如此,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每年隻有“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其太陽才是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其他時間,都是偏移的;因為“秋分”後,其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而“春分”後,其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