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例如,營養物質,其“陽氣”,在人體或曰人體內,其重要性,在這方麵,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相當早,就已經歸納總結概括出了這樣認識性的寶貴經驗,其具體意思就是說:人身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如其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使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古人歸納總結概括出的這種認識,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裏的精辟語言來說,叫做:“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春季“發陳”與養生保健
1.四季
今日生活中,人們習慣稱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然而,古時候,生活中,人們的習慣,稱之為“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禮記·孔子閑居》)不僅如此,而且流傳千古著名的《三字經》裏,亦作了歸納概括認識性的反映記載,叫做“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因為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季,其春光、春陽則格外好,古時候,有的大詩人,就做出了名篇佳作,如描寫反映春天的風光景色及春陽好的詩篇,唐著名的大詩人杜甫在《臘日》詩裏雲:“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南宋著名的大詩人陸遊在《得季長書追懷南鄭幕府》詩裏,這樣描寫春天的風光景色好的,他說:“從戎昔在山南日,強半春光醉裏銷。”
而描寫反映春陽好最早的詩篇——《詩經·豳風·七月》篇:“春日載陽,倉庚鳴。”後來,就逐漸出現了不少描寫反映春陽好的名篇佳作。例如:唐朝詩人戴叔倫在《過柳溪道院》詩裏雲:“溪上誰家掩竹扉,鳥啼渾似借春暉。”北宋著名的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在《寒蘆港》詩裏,這樣描寫反映春光、春陽好的,他說:“溶溶晴港潺春暉,蘆筍生時柳絮飛。”
2.“發陳”與養生
自古始,並且至今,甚至今後,則仍然如此:生活中,誰也離不開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秋冬;而春季的三個月,為一年四季的開端,最好的時光;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地摸索歸納、總結,將春季三個月,其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高度概括為“發陳”,為什麼?因為每年春季這個季節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可以說年年基本上如此:春天,的確是屬於推陳出新,其生命萌發的季節,例如春季“雨水”節氣,三候的“候應”,就名曰為“草木萌動”;不僅如此,而且在這個季節裏,非人所為的天地自然,都格外顯得富有生氣,或曰生機勃勃;大地上的萬物,亦格外顯得欣欣向榮;所以說,古人將春天,這個季節性的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高度歸納概括為“發陳”,可以言:恰到好處,並且亦的確比較符合科學的認識。用古人將春天季節性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歸納總結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那麼,為什麼名曰為“發陳”呢?古書《類經》一卷第四注,作了認識性的解釋,指出“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日發陳。”
那麼,春天“發陳”,怎樣進行養生保健呢?古人緊密根據當時生活的實際狀況:人們平時頭發束起,衣服也用帶子係緊,密切結合這種實際情形,提出春季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晨要早些起身,將頭發披散開,解開衣帶,使其形體(即“身體”)舒緩,可在庭院裏,漫步行走,有意識地使其精神愉快,使其胸懷暢開,……有意識地適應春天“發陳”,進行養生保健活動;切忌違逆春天“發陳”的季節性的規律,為什麼呢?古人從生活實踐中,亦歸納總結概括出這樣的認識,叫做:如果違逆了春天“發陳”,便會損傷肝氣,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這類的疾病。
言而總之,上麵所說的要適應春天“發陳”的規律性,進行養生保健的這些內容意思,及其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三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春天需要注意: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季“蕃秀”與養生保健
1.夏季
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來說,將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叫做夏天,或曰夏季,其時間,為陰曆四月至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