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4)(2 / 3)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不僅統一了度量衡,而且亦對祭祖的“宗廟”作了新的規定:除皇帝祭祖的場所仍稱作宗廟外,其他人祭祖的地方,一律不允許稱為宗廟。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文潞公家廟碑》裏說:“[但自始皇],尊君卑臣,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曆朝曆代,都在營建國都時,把修建宗廟作為大事。不過作為目前保存最好、建築藝術水平最高的皇家宗廟,還要首推明朝在北京營建的宗廟。

明永樂皇帝朱棣即位後,決定將國都定在北京,於是火規模的營建開始了。封建朝廷根據“左祖右社”的傳統,以及密切配合帝王精神生活的需要,決定在承天門(即天安門)的東側,為帝王修建一座祭祀祖先的宗廟,並將“宗廟”改名為“太廟”(取至高無上之意)。明代太廟的建築雄偉壯觀,平麵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占地麵積139 650平方米,整體布局非常勻稱。它一共有3道圍牆,最外麵一道長475米,寬294米,其裏麵便是太廟的第一層院落,院內四周種滿了成行的古柏,東麵南端還有一些假山涼亭等。第二道圍牆長272米,寬208米,院牆以內正麵就是7座單孔石橋,各橋兩側都有漢白玉石護欄,在其東西牆的南端,各有黃琉璃瓦懸山頂房屋5間,東邊是神庫,西邊是神廚,是調製配備祭品的地方。石橋以北是戟門,戟門東西兩側各有旁門一座,戟門就是第三道圍牆的正門,太廟的主要建築前、中、後三殿,便都坐落在戟門以內的院落中。

太廟中的三大殿,十分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其中尤以前殿的建築最為精美。它建築在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的台基上,殿的規模為麵闊11間,進深4間,重簷廡殿頂。殿的周圍,設置雕石護欄,巍峨壯觀。大殿的建築用材,十分講究,主要梁柱外包均為名貴的沉香木,其餘的木構件,也都是金絲楠木製成,殿內天花板及明柱,皆貼赤金花不施彩畫。這座前殿,是皇帝的主要祭祀場所,每到年末歲尾大祭的時候,將太廟供奉的帝後神主木牌移到這座殿裏,舉行“袷祭”。前殿兩廡各有配殿15間。東配殿是供奉有功的皇帝神位的地方,西配殿是供奉功臣神位的地方。東南麵有黃琉璃瓦磚砌的燎爐一座,西南有小燎爐一座,是行祭禮時焚燒祭品用的。

北京的“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清代時,雖經曆多次整修或者擴建,但其建築形製和木石結構,大體上還保持著明永樂十八年落成時的原狀。

4.年號·廟號·陵號

封建皇帝生前有名字和年號,死後則有廟號、陵號。

從中國曆史上看,自漢武帝(劉徹)起至元代,皇帝生前的年號,則往往有若幹個,造成曆史紀年相當紛亂,不僅是使人們相當不好記憶,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後人學習和研究曆史造成很大不便和麻煩。如漢武帝劉徹生前的年號,就有十個,即建元、光元、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元漢、太始、征和。但是,到明代就不同了。皇帝生前一般隻有一個年號,如明代第一個皇帝朱元璋生前的年號為“洪武”,第二個皇帝朱允墳生前的年號為“建文”……

明代十六個皇帝列表

第幾位 名字 年號 合公元 廟號 陵號

1 朱元璋 洪武1—31 1368—1398 太祖

2 朱允墳 建文1—4 1399—1402 惠帝

3 朱棣 永樂1—22 1403—1424 成祖 長陵

4 朱高熾 洪熙1— 1425— 仁宗 獻陵

5 朱瞻基 宣德1—10 1426—1435 宣宗 景陵

6 朱祁鎮 正統1—14 1436—1449 英宗 裕陵

7 朱祁鈺 景泰1—8 1450—1457 代宗

朱祁鎮 天順1—8 1457—1464 英宗

8 朱見深 成化1—23 1465—1487 憲宗 茂陵

9 朱祐樘 弘治1—18 1488—1505 孝宗 泰陵

10 朱厚照 正德1—16 1506—1521 武宗 康陵

11 朱厚熄 嘉靖1—45 1522—1566 世宗 永陵

12 朱載垕 隆慶1—6 1567—1572 穆宗 昭陵

13 朱翊鈞 萬曆1—48 1573—1620 神宗 定陵

14 朱常洛 泰昌1— 1620— 光宗 慶陵

15 朱由校 天啟1—7 1621—1627 熹宗 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