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陽節,又簡稱“重九”,例如東晉詩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裏雲:“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數字中的“九”,不僅在此有所體現,古時還被人們視作“天數”。
何謂“數”?古人解釋曰:“數者,一十千百萬也。”(《漢書·律曆誌上》)“數”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深受“陰陽說”的影響,即將十位數中的雙數(偶數)二、四、六、八、十,名為“陰數”;將單數(奇數)一、三、五、七、九,名為“陽數”。
其中,特別是將十位“數”中的“陽數”之極的“九”,視為“天數”,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數”格外受崇。所以從前“九”之“天數”被人們運用到許多方麵例如:
3.九之“天數”與“龍袍”·文武百官·“皇宮”
封建社會時期,朝廷為了密切配合宣揚“真龍天子”(皇帝)無上權威的需要,根據“天子當陽”(《左傳》)的要求,取其“陽數”之極,受崇的九之“天數”,將皇帝穿的龍袍,繡“金龍九”(《大清會典·輿服》);將文武百官朝見皇帝時的禮節,規定為“三跪九叩首”(《日下舊聞考》);北京故宮,即“紫禁城”,亦俗稱“皇宮”,因是皇帝居住和舉行大典及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重要地方,所以,建造宮殿的大師們,將“宮城”內屋宇問數,取“陽數”九之“天數”,設計建造成為9999間。
4.九之“天數”與今曰“天安門”
北京的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創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為“天安門”,至今。這座皇城正門的城樓建築,建造宮殿的大師們亦是非常講究妙用九之“天數”,如城樓,為麵闊九間;歇山式屋頂是九條脊;簷角小獸亦為九: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門扇采用的是“九”的倍數,為三十六扇;城樓下方五扇門的門釘,取的是“九”的倍數,為九行九列,即“九九”八十一枚。
5.九之“天數”與“天壇”
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建築“天壇”,亦是格外講究妙用九之“天數”,如精美的古建築“祈年殿”的高度,建造成為“九丈九”(《奇門遁甲》);“天壇”建築群中的“圜丘壇”,分高矮三層,最高一層台麵的直徑是古尺九丈;中間一層台麵的直徑,取其“陽數”三、五的倍數,為古尺十五丈;下麵最大一層台麵的直徑,取“陽數”三、七的倍數,為古尺二十一丈;三層台麵的直徑,其總彙是“天數”九的倍數,為古尺四十五丈。
6.九之“天數”與羅漢像
印度佛教中原有十六羅漢,都是釋迦牟尼的最初弟子。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後,寺院有的佛殿內,配置的就是十六羅漢,如蘇州紫金庵中最著名的彩塑羅漢像,就是十六尊。但因九之“天數”受崇,亦使佛家受到了影響。所以,我國各地許多佛寺,就逐漸出現將十六羅漢擴充為十八羅漢,使羅漢數亦成為“天數”九的倍數,即為十八羅漢了,以示尊崇。
7.九之“天數”與古典名著
九之“天數”受崇,使有的古典名著,亦受到了影響,如《西遊記》中說孫悟空會七十二變,也是取“天數”九的倍數,即“八九”七十二;說豬八戒會三十六變,也是取“天數”九的倍數,即“四九”三十六;《水滸》中梁山泊的英雄好漢們,使用的兵器,說是“十八般”,也是取“天數”九的倍數,即“二九”一十八。
受崇的九之“天數”,從前被人們妙用到各個方麵,其實例還有許多,如“九龍壁”、“冬九九”、“九九消寒圖”,等等。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從農曆十月講究祭祖說起
1.祭祖的由來與發展
秦以前,天子、諸侯、大夫,皆可營建“宗廟”祭祖。為什麼將祭祖的處所名曰“宗廟”呢?北宋經學家邢昺(932—1010年)對何謂“宗廟”做了比較透徹的解釋:“立廟者,‘天子至士,皆有宗廟’……舊解雲:‘宗,尊也;廟,貌也。言祭宗廟,見先祖之尊貌也。’”並且講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皆要進行“祭祖”,“春曰祠,夏曰稐,秋曰嚐,冬曰蒸”(《毛傳》)。
然而,自秦始皇滅“六國”(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後,規定:除“天子”(皇帝)可營建“宗廟”進行祭祖而外,“天子”(皇帝)以下,諸侯大夫、士等,一律不允許營建“宗廟”祭祖。對於此種情形,北宋史學家司馬光(1019—1086年)在《文潞公家廟碑》裏,作了解釋:“先王之製,白天子至官師皆有宗廟……[秦]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故名曰為“宗祠”,進行“祭祖”。
2.送寒衣
從前的“黎民百姓”怎樣祭祖呢?對此,《帝京歲時紀勝》裏作了記載,即每年農曆“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其實,從前社會生活中,每年一到農曆十月,民間百姓的習俗,或曰禮俗亦可,即給死者所謂“送寒衣”,實際上與給死者開追悼會,送花圈的活動,實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屬於對死者表示哀思;或者說,皆屬於精神上的一種寄托。
然而,自古流傳下來的“祭祖”,發展演變到明清兩代時,帝王“祭祖”的處所名曰“太廟”,帝王“祭祖”成為“國之大典”,對此,《帝京歲時紀勝》裏有記載,即每年一到農曆“十月朔,孟冬時享宗廟,頒憲書,及國之大典。”
3.祭祖與北京太廟
同西方古代社會不同,中國社會並沒有明顯的自然神和人格神的崇拜,而是以祖先崇拜為其主要特征,這也是中國宗法社會的必然需要。在宗法社會裏,人們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和聯係的,這必然要求對同一祖先的認同。所以,祭祖活動在古代生活中是一件人們十分重視的大事。祭祖活動的興盛與否,視為國家興衰的標誌,在古代典籍上,將亡祭絕祀視為國敗家亡的同義語。在秦代以前,上至天子,下至諸侯大夫、士,皆可將其祭祖的場所稱為“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