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4)(3 / 3)

16 朱由檢 崇禎1—17 1628—1644 思宗 思陵

所謂“廟號”,即皇帝死後,在太廟中所立祭祀牌位上的名號,叫“廟號”。如《舊唐書·高祖本紀》載:“群臣上諡日大武皇帝,廟號高祖。”所以,我國曆史上就死後的皇帝簡稱之為“漢高祖”、“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等。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距城約44千米的天壽山下,方圓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上。十三陵,從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長陵起,直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修建成思陵止,前後經曆200多年,十三陵地區成為一般人不能隨意踏入一步的“禁地”,駐有一大批守陵的衛士。

臘八節

自古流傳下來“臘八”的生活風俗,在《帝京歲時紀勝》裏有記載:“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皆於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燕京歲時記》裏亦有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鬆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按燕都遊覽誌: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果米雜成之,品多者為勝。今雖無百官之賜,而朱門饋贈,競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無不及矣。”

那麼,自古流傳下來的“臘八”生活習俗,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早在遠古時期,就有講究“歲終祭先祖”(“歲終”,指農曆十二月)的禮俗,如《史記·秦本紀》中載:“十二年,初臘。”張守節正義:“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

“歲終祭先祖”的這種生活禮俗,一直沿襲到漢代,仍以“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並且在“臘日”“歲終祭先祖”的同時,還要進行“臘祭百神”。對此,《說文·肉部》裏有記載:“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

“臘祭百神”,其祭祀的重點,則是“農田諸神”。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講究“臘月”祭祀先祖的同時,還要祭祀“農田諸神”,其意主要以示農家喜豐收,屬於人們的一種美好寄托,即祈求新的一年裏,“農田諸神”不降災害,莊稼能“五穀豐登”,家家戶戶安居樂業。

自漢以後,才逐漸出現將“歲終祭先祖”和“臘祭百神”的日期,改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如《荊楚歲時記》裏記載:每年農曆“十二月八日為臘。”唐大詩人杜甫在《臘日》詩裏,亦有反映,他說:“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人中國後,我國流傳的“臘月”祭祀先祖和臘祭百神的生活習俗,深受影響,並隨著佛教的興盛和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相傳,佛家的始祖釋迦牟尼,於一年“臘月初八”,在佛陀伽耶菩提樹下“成道”。所以,佛教寺院,每年一到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即每年一到“臘月初八”(農曆十二月八日),造粥以示尊佛和供佛,並將造的粥,名為“臘八粥”。隨著農業生產和生活不斷向前發展,供佛“臘八粥”的禮俗,被農家所運用,逐漸出現每年到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講究用黃米、小米、大米、江米、花生、棗和糖等五穀雜糖及果實煮“臘八粥”食之,以示祝願來年能“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臘月廿三祭灶

過去,人們講究每年一到“臘月廿三”進行祭灶。對此古籍《帝京歲時紀勝》和《燕京歲時記》裏皆有記載:每年一到臘月“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謂日掛袍,燃燈默拜。”“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這,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後,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不僅如此,有的地方亦還有“灶君廟”。如《燕京歲時記》裏就有記載:從前北京的“灶君廟在崇文門外。每至八月,初一日起開廟三日。蓋即灶君誕日也。”

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火的發現,原始人將火逐漸使用於生產和生活。如生產上出現了刀耕火種;生活上則出現了熟食。熟食的出現,逐漸使人們減少“疾病毒傷之害”,這對延長人類的壽命,起了劃時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熟食與烹煮食物的設備“灶”,關係密不可分。正如古典名著《說文》裏所指出的:“灶,造也,創造食物也。”灶對人類生存的重要作用,古籍《漢五行誌》裏,則作了這樣高度的評論:“灶者,生養之本。”

那麼,發明熟食與灶的,究竟是誰呢?自古有不同的說法。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認為,發明熟食和灶的,皆為婦女。他說:“老婦先炊者也”,而“灶者,是指老婦之際。”與鄭玄同一時代的著名經學家許慎則說“為祝融,祀以為灶。”東漢時期著名的學者高誘則加以解釋,說祝融是“火正死為神,托祀於灶。”隨著社會發展,唐著名的經學家孔穎達在“老婦”和“祝融”之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合二為一的觀點:既不稱作祀“火神”,也不叫做祀“老婦”、 “先炊”,而是統稱為祀“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