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2)(1 / 3)

說起這個問題來,的確是挺有內容,亦是挺有趣的。為什麼?因為按照陰陽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天為父,地為母;天為陽,地為陰;天地陰陽合,使大地上萬物生;其萬物,當然亦包括人體內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的來源,於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所說的“主食”和“副食”在內;而所謂“主食”其具體內容,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各種各樣的糧食,或曰“五穀雜糧”;所謂“副食”,其具體內容,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肉類(亦包括水產魚在內),菜蔬、水果、禽蛋等;然而,“陰陽合”,使大地上生長萬物,當然不言而喻,亦包括“主食”和“副食”中的各種各樣的繁多複雜的食物在內;不僅如此,而且人們生活中食用的不論是“主食”、“副食”,盡管是其食物繁多複雜,但皆離不開“五味”,用東漢經學家的語言來說,就是:“五味,酸、苦、辛、鹹、甘也。”若用今日生活中,人們習慣俗稱的,就是:酸、甜、苦、辣、鹹;故《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雲:“地食人以五味。”

所以,古人雲:“民以食為天”。食,當然包括今日生活中人們食用的“主食”和“副食”繁多各種各樣的食物;而繁多複雜的各種各樣的食物,當然是屬於大地或曰土地對人類社會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大地生產出來的“五穀雜糧”,是屬於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並且亦是離不開的;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密切結合精神生活上需要,以示祭祀土地和五穀,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故視“土地”和“五穀”為神,並立“社日”,進行祭祀。

所以,下麵接著將“社日”進行祭祀“社稷神”的曆史由來和發展,非常有必要說一說。怎樣說呢?因為今日北京中山公園內,尚保存有明清兩代時,帝王(皇帝)進行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壇,所以,就此《話北京的中山公園與社稷壇》為題,說一說“社日”的曆史由來和發展演變。

3.話北京的中山公園與社稷壇

今北京天安門西側著名的中山公園,原是明清時代的社稷壇,即為帝王隆重祭祀“社稷神”的場所。

而“社稷神”之說,是在原始社會時期“神農”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國遠古社會時期,最初是靠男人獵取禽獸來維持生存的。但是,由於獵取禽獸沒有保證,後來同時由婦女采集野生植物,協助男人共同進行維持生存。在長期采集野生植物的生活中,經過觀察、摸索和無數次的試種,終於成功地使許多野生植物變成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這就是我國“農業”之始。顯然,這實際上就是遠占社會時期的婦女為人類的生存,開辟和創造了一條嶄新的道路。為了以示紀念婦女為人類做出的這一重大貢獻,所以我國曆史上出現了不少有關這方麵神奇的記載和傳說。如古籍《白虎通·號》裏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遠古社會“神農”時期以後,奴隸社會以前,即原始社會末期,又出現了像“神農”式的兩個典型人物,一個是共工氏,其子名曰為“後土”,他能“平九州”,而所謂能“平九州”,就是指後土善於開墾和治理土地,推進了農業發展;另一個是烈山氏(一說為“曆山氏”),其子日農,他會種植百穀和蔬菜;總之,由於這兩個“神農”式的典型人物,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像“神農”一樣,亦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社會上的尊重和愛戴,所以被神化,同“神農”一樣,亦被尊為“神”,即將“後土”稱之為“社神”(俗稱“土地神”);將烈山氏之子稱作為“稷神”(俗稱“五穀神”)。因此,我國曆史上就出現了一種祭祀“社稷神”的生活風俗,並且上至帝王,下至民間百姓,均比較講究祭祀“社稷神” (即“土地神”和“五穀神”)。

而帝王為什麼講究祭祀“社稷神”呢?古籍《白虎通·社稷》裏做了比較透徹解釋:“王者所以有社稷所?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亦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不僅如此,而且逐漸形成了祭祀“社稷神”的節日,即每年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對此,《歲時廣記·二社日》裏作了記載:“《統天萬年曆》曰: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那麼春秋祭祀“社稷神”(“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節日,即在“社日”這天,民間百姓是怎樣祭祀“社稷神”呢?古籍《荊楚歲時記》裏作了曆史性的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牲醪,其意殺牲祭酒)不僅如此,而且唐著名大詩人在詩作裏亦有記載:“田翁逼社日,邀我嚐春酒。”(《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

到明成祖永樂年間,大規模修建“紫禁城”(俗稱“皇宮”,即今“故宮”)的時候,根據“左祖右社”的製度,建造宮殿的大師們,根據朝廷的決定,緊密配合帝王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將“承天門”(即今“天安門”)的左側,修建成一座皇家祖廟,名曰為“太廟”;將“承天門”(天安門)的右側原為“萬壽興國寺”改建成名曰為“社稷壇”,成為明清兩代帝王每年春秋兩季隆重祭祀“社稷神”的場所,並且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總之,我國古代各郡縣都有大小不等的社稷壇,隻不過是有不同的稱呼罷了,帝王在都城設的“社稷壇”,稱之為“太社太稷”,而各郡縣設立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壇,隻簡稱為“社稷”;都城設立的“社稷壇”,由帝王主祭;郡縣設立的“社稷壇”,由帝王派出的郡縣官吏主祭。而民間百姓怎樣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呢?明代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裏作了記載,即已經逐漸發展演變成為農家每年一到“立春”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采取以“濕種”(即浸種)的形式,表示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社稷神”)。不僅如此,而且舊時某些地區的農村,每年春秋一到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節日,還要演社戲,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廟裏戲台或露天搭台演出。如魯迅就有《社戲》一文,描寫了清末紹興鄉間演社戲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