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月十五與避諱
古代,將“正”確定為“一年的開始”,所謂“正月”就是陰曆一年的第一個月,亦稱為“歲首”和“正歲”等。
避諱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封建時代,君父觀念神聖不可侵犯,所以人們在寫文章或說話時,遇到君主或尊長的名字時,必須避諱,以示尊重。皇帝和孔子之名全國共避之,此謂之國諱;長輩之名全家共避之,謂之家諱。除了君父之名須避諱外,另外,像上司、親屬之名也必須避諱,十分麻煩。避諱的方法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筆等幾種。秦代時,因避秦始皇(名政)的諱,遇“正”字一律改用“端”字,於是也將一年開始的“正月”改稱為“端月”。所以在當時及後來的一些著作中,就出現了將“正月”別稱為“端月”的現象,如唐朝的韓鄂在《歲華紀麗》卷一裏記載:“位正元陽,氣和端月”。
我國的民族生活習慣,是將正月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亦將這天叫“元宵節”。過元宵節這種風俗,最初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道教信奉者給“天官神”過生日,祈求“天官賜福”,祝願在新的一年裏能五穀豐登,安居樂業。漸漸地這一風俗演變成為在正月十五前後三日吃元宵、鬧花燈了。
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因元宵諧音“袁消”,袁世凱下令將元宵改稱湯圓,百姓不聽這一套,仍稱元宵,沿用至今;當時,有些情緒激烈者,反而更起勁地說:“煮元(袁)宵(消)”,以示對其倒行逆施的義憤。
有趣的是,據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宋代有個叫田登的州官,十分諱言“登”字,連同音字也不許提,誰要是觸犯必被重責,所以一州人都稱“燈”為“火”。元宵節要照例放燈,於是張貼告示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見者無不賅笑,皆曰:“隻許州官言放火,小許百姓說點燈。”成語“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即源出於此。
3.講究避諱,一直流傳到明清時代
從我國曆史上來看,自秦始皇講究避諱開始,一直流傳到明清兩代時,並且使京城都受到了影響。為了說明問題,下麵舉上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其一,北京著名的“皇宮”(俗稱)紫禁城,其北門落成後,即“明代稱玄武門。為紫禁城北門,北向,居全城中軸線。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重修,因同皇帝玄燁‘名諱’,改今名”——神武門(《今日北京》),其“門樓麵寬五間,重簷無殿頂,上簷下懸有華帶匾,書滿、漢文‘神武門’。”
其二,傳說,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京城南麵的正門“正陽門”時,發現城樓門匾上的“門”字有鉤,他眉頭一皺,心裏覺得不吉利。回宮後,就下諭旨,命人重寫了“正陽門”的門匾,把“門”字的鉤砍掉,以示尊崇皇帝“避諱”,出入“正陽門”順利吉祥。這樣,京城的“正陽門”懸掛的門匾,其“門”字是沒有鉤的,並且一直流傳至今。
有一天,筆者到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曹儀簡家串門,說起正陽門的門匾,其“門”字沒有鉤,這引起了大師的興趣,他立刻將藏書——圖文並茂的故宮博物院大型彙刊拿了出來。我們二人一塊仔細查看,又發現了新問題,就是:紫禁城內,懸掛的許多門匾,其“門”字都是沒有鉤的。而我國漢字,其“門”字是有鉤的,那麼明清兩代,究竟始於何時,始於哪位皇帝,因講究避諱,而下諭旨將許多門匾一律重寫,將“門”字上的鉤砍掉,目前無史料可查,尚有待於發現考證。
“社日”祭祀“社稷神”
1.社日
所謂“社日”,是屬於從前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生活習俗,或曰生活中的一種禮俗亦可。發展演變到明代時,成為帝王(皇帝)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講究祭祀性的“左祖”、“右社”,即今日北京“天安門”的東側,“勞動人民文化宮”,原為皇家祭祖使用的“太廟”;其西側,“中山公園”,原為帝王(皇帝)祭祀“社稷神”的地方。
然而,這裏開始,畢竟是需要將“社日”先簡要說一下,然後再說祭祀“社稷神”的內容。
社日 古時,社會生活中,人們相當講究每年春、秋兩季,都要進行祭祀“社稷神”,即俗稱的“土地五穀神”,其日期,按照“天幹地支”計時的方法,每年一般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對此,《歲時廣記·二社日》裏有記載:“統天萬年曆曰:立春後五戊為春社,立秋後五戊為秋社。”那麼,究竟怎樣進行祭祀“社稷神”呢?古書《荊楚歲時記》裏,作了歸納概括反映性的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不僅如此,而且著名的大詩人杜甫在《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裏,亦作了反映:“田翁逼社日,邀我嚐春酒。”
2.“社稷神”值得一祭
為什麼說“社稷神”值得一祭呢?因為“社稷”,即大地或曰土地五穀,對人類社會,自古始,不斷地做出許許多多的貢獻,這裏,隻舉一個例子,就能足以說明問題。
《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說:“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原文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裏隻說一說大地能夠給人們以“五味”(原文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