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冬季節氣與候應(2)(2 / 3)

而所謂“寒”,就是指“寒氣”,而“寒氣”與“暑氣”二者相比較,則恰恰相反。“暑氣”,指炎熱的季節,即每年一到夏季最後一個月,為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比較相當炎熱的時期,或曰“季節”。而“寒氣”,指每年一到農曆十二月,亦俗稱“臘月”,陽曆1月為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四季春秋冬夏相當寒冷的時期,或曰相當寒冷的季節。

其實,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這一季節性的規律變化,就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解釋,用古時人們的話來說,就是叫做每年一到冬季,農曆或曰陰曆十二月節[指“節氣”],月初寒尚小,故雲“小寒”,月半則大矣,故雲“大寒”。所以,古時候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上的需要,將“小寒”的這種自然現象,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作為“冬至”後的節氣,名曰為“小寒”。

雁北鄉從古時候開始,“知時鳥”或曰“候鳥”,鳥類中的大型遊禽雁,即俗稱的“大雁”,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較突出,用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大雁“熱歸塞北,寒來江南。”顯然,大雁和小燕一樣,亦是春天來,秋天去。但是,這裏為什麼說是“雁北鄉”呢?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做了比較透徹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雁北鄉,鄉,向導之義。二陽之候,雁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亦就是說每年一到“春分”節氣,“玄鳥至”。所以,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歸納概括名曰為“雁北鄉”,作為“小寒”節氣一候的“候應”了。

鵲始巢鳥類中的“鵲”,亦稱作“喜鵲”,或俗稱“鵲雀”。這種鳥是屬於我國分布極廣的一種留鳥。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漸漸形成了一個生活習俗,就是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裏有以鵲噪為“喜兆”,故雲“鵲喜”。例如,學者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靈鵲報喜》裏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鳥類中的“鵲雀”(俗稱),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特別是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較明顯,其具體的就是表現在:每年一到冬季,俗稱“冬天”,其風的規律性,一般說來,居多刮寒冷的北風。而鳥類中的“鵲雀”,它與眾鳥格外不同,卻能本能地將在樹上搭的巢窩,其巢門留在南麵,即向南開,向陽,故雲“鵲知所向”。用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叫做每年一到冬季,陰曆十二月,亦俗稱“臘月”,“鵲始巢,喜鵲也。鵲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鵲雀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歸納叫做“鵲始巢”,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小寒”節氣二候的“候應”。

雉鴝鳥類中的“雉”,亦被俗名“山雞”,或“野雞”等。雄者,羽毛華麗,頸下有一顯著白色的環紋。雌者,與雄相比較,體型較小,尾毛也較短。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雉”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冬季陰曆十二月“小寒”節氣,其鳥類中的“雉”,突出的特征非常明顯,即一鳴則是雄雌同嗚。用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的話來說,就是“雉雊,雉[即俗稱的‘山雞’,或曰‘野雞’],文明禽,陽鳥也。雛,雌雄之同鳴也。感於陽而後有聲。”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鳥類中的“雉”,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歸納概括日為“雉鴝”,作為“小寒”節氣三候的“候應”了。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對“小寒”節氣與“候應”,亦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每年一到陰曆十二月“冬至後十五日,鬥柄指癸,為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小,故雲小寒,月半則大矣。一候,雁北鄉。鄉,向導之義,二陽之候,雁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二候,鵲始巢。喜鵲也,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陰,已兆得來年之節氣,鵲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雛。文明之禽,陽鳥感於陽而後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