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冬季節氣與候應(2)(1 / 3)

蚯蚓結蚯蚓通稱“地龍”,俗稱“蛐蟮”。其生活習性,以帶有機物的土壤為食。蚯蚓分布很廣,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對於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可作家禽或魚類的食餌。中醫學上以全蟲人藥,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定驚、利尿,等。

古籍名著《淮南子》裏,將“蚯蚓”寫作為“邱螾”。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蚯蚓”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和解釋,叫做:“蚯蚓即地龍也,一名曲蟮,曆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其內容意思說,每年一到“立夏”節氣,因天氣開始漸漸炎熱,使地溫亦隨之漸漸升高,使生在泥土中的蚯蚓,就會開始漸漸從土壤中鑽到地麵上來。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將蚯蚓反映出的這種現象,歸納概括叫做“蚯蚓出”,作為“立夏”節氣二候的“候應”。然而,每年冬季農曆或曰陰曆十一月“冬至”節氣,蚯蚓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用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話來說,叫做“六陰寒極之時(指‘冬至’之時),蚯蚓交結而如繩也。”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這種認識,歸納叫做“蚯蚓結”,作為冬季“冬至”節氣一候的“候應”了。

麋角解所謂“麋”,是屬於獸類鹿中的一種。例如,有麝、麂、獐、忘、麋鹿、馬鹿、水鹿、駝鹿、白唇鹿、梅花鹿等。

然而,這裏先說一說與鹿密切相關的兩則趣事。一則就是兩漢時,社會生活實踐中,曾經使用過鹿拉車。例如《後漢出·鮑宣妻傳》裏記載:“妻乃悉歸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裏。”“鮑宣”,是西漢時渤海高城(今河北鹽山東南)人,字子都。哀帝時,為諫大夫,後任司隸(官名)。

二則更為有趣:傳說,古時,有一人,在生活中,他經過觀察,發現牛車和鹿車,各自皆有不同的特征,即鹿拉車不穩而快,牛車不快而穩。他根據觀察到這種現象,於是他就琢磨和設想:“若是讓鹿、牛一起拉車,不就會是又快又穩!!”所以,他就進行實驗:讓牛駕轅,鹿套在前。結果怎樣呢?鹿跑不快,而牛又不穩。又進行實驗:讓鹿駕轅,牛套在前。結果又怎樣呢?鹿想跑快卻不能,牛想走穩也行不通。

總而言之,獸類中的鹿,可以說,從古時候開始,不僅在許多方麵,為人類做出了許多貢獻,而且它對自然氣候規律性的變化,特別是對節氣性變化,其反映亦比較突出,每年一到“冬至”節氣,獸類鹿中的“糜鹿”,它就會“角解”,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歸納概括為“糜角解”,作為“冬至”二候的“候應”。

水泉動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就已經發現自然界中的“泉水”,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因為每年自從“立冬”節氣開始,出現“水始冰”之後,經過“小雪”、“大雪”,直至“冬至”,天氣已經相當寒冷了。然而自然界中的“泉水”,仍然流動不結冰。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冬季泉水仍然流動不結冰的現象,列入了“七十二候”,歸納叫做“水泉動”,作為“冬至”節氣三候的“候應”了。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對“冬至”節氣與“候應”,亦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叫做每年一到冬季農曆或曰陰曆“大雪後十五日,鬥柄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一候,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二候,麋角解,說見鹿角解下。三候,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雲耳。”

5.“小寒”節氣與“候應”

——雁北鄉·鵲始巢·雉鴝

時間正值

·農曆十二月·亦俗稱“臘月”

小寒為農業“二十四節氣”之一。其規律性,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冬季農曆或曰陰曆12月,亦俗稱臘月,陽曆為1月6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85。時開始,為“小寒”,亦就是說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嚴寒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