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冬”節氣與“候應”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時間正值
·農曆十月·
立冬其自然氣候規律性的變化,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每年一到農曆十月,陽曆11月7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為“立冬”節氣。結合農業生產,一般說來,每年一到此節氣,我國各地開始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及農事等活動。
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霜降”節氣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其氣溫開始逐漸下降,每年一到農曆“十月節,……。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所謂“冬,終也”,其意思,亦可理解為人們將一年四季最後一個季度,陰曆十月至十二月(俗稱“臘月”),名曰為“冬季”,或曰“冬天”。不僅如此,而且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生活習慣,將“立冬”節氣作為冬季三個月時間的開始。
水始冰其規律性,每年一到農曆十月“立冬”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其氣溫開始逐漸下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明顯,就是許多地區,漸漸開始結冰。所謂“冰”,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水在攝氏零度或以下凝結成的固體,稱為“冰”。
然而,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冰”亦有一定的認識和解釋,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或者叫做“水寒而凝結也。”(《荀子·勸學》篇)
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水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水寒而凝結”的自然現象,歸納概括為“水始冰”,作為“立冬”節氣一候的“候應”,列入了“七十二候”。
地始凍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立冬”節氣,後,漸漸開始出現結冰的一種自然現象,給稱作為“水麵初凝,未至堅也。”隨著水出現“水麵初凝”的自然現象,使大地亦就會隨之漸漸受影響,即每年一到“立冬”節氣後,繼“水始冰”之後,地亦就會逐漸結凍。所以,自古始,人們將“立冬”後的第二個“候應”,歸納概括叫做“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節氣的這個“候應”,它同雀人大水為蛤一樣,亦是屬於古人觀察性錯誤,不合於科學事實的情況,這裏亦就自然不必說了。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對“立冬”節氣與“候應”,亦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每年一到冬季農曆十月“霜降後十五日,鬥柄指乾,為立冬,十月節。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一候,水始冰。水麵初凝,未至於堅也。二候,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圻也。三候,雉人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歸蜃大蛤也,……。”
2.“小雪”節氣與“候應”
——虹藏不見·天氣上升·閉塞成冬
小雪 自然氣候規律性,其變化反映,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農曆十月陽曆11月22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40°時開始,為“小雪”節氣。亦就是說,自然現象“雪”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立冬”節氣後,陰曆十月陽曆11月,開始進入降雪的季節,並將降雪量區分為大小的不同。將每年“立冬”節氣後,開始降雪量較小的雪,稱作為“小雪”。
其實,我國氣象上規定:(1)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在1000米或以上;(2)24小時內雪量小於或等於2.5毫米的雪,皆稱作為“小雪”。
所謂“雪”,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從雲中降落具有六角形白色結晶的固體降水物。由於氣溫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華所致。空氣中所含水汽多少及溫度高低等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狀也就不同。
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雪”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冬季農曆“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將人們的這種認識和解釋,密切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上的需要,歸納概括叫做“小雪”,列入了“二十四節氣”,作為“立冬”後的節氣,名為“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