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冬季節氣與候應(1)(2 / 3)

虹藏不見何謂“虹”,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在春季“清明”節氣三候的“候應”“虹始見”裏,已經說過了,這裏自然不必重複。這裏倒是有必要將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虹”的認識和解釋,說一說,用古人的認識和話來說,就是叫做“陰陽氣交為虹”,或曰“陰陽交會之氣,……日照雨滴,則虹生焉。”又雲“虹為雄,色赤白霓為雌。”

然而,自然界反映出來的“虹”,自古始,亦有它一定的規律性,一般說來,始見於“清明”氣節前後,而一到冬季“小雪”節氣,人們就會看不見“虹”出現了。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將這種自然現象,亦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小雪”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虹藏不見”。

天氣上升·閉塞成冬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經過不斷觀察,發現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其本身對節氣亦能說明問題。所以,古時生活實踐中,人們習慣說:“言其氣之下伏耳;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因此,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將這種認識,歸納叫做“天氣上升”,“閉塞成冬”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小雪”節氣二候、三候的“候應”。

然而,有趣的是:“天氣上升”這一類似性的認識,使明代大小說家吳承恩亦受到影響。為了緊密配合、虛構、誇張、刻畫描寫典型人物,以及故事情節上的需要,大小說家,吳承恩運用文學藝術創的方法,恰到好處,將“天氣上升”類似的認識,亦給撰寫進《西遊記》第一回小說裏了。其原文,為:……曆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地清爽,陰陽交合。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日,人生於寅。

對冬季“小雪”節氣與“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亦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這裏亦有必要說一說。

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的認識和解釋的話來說,叫做每年一到冬季農曆十月“立冬後十五日,鬥柄指亥,為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一候,虹藏不見。禮記注曰:陰陽氣交而為虹。此時陰陽極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質而日藏,亦言其氣之下伏耳。二候,天氣上升,三候,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天地變而各正其位,不交則不通,不通則閉塞,而時之所以為冬也。”

3.“大雪”節氣與“候應”

——鶡不鳴·虎始交·荔挺出

時間正值

·農曆十一月·

大雪其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陰曆或曰農曆十一月,陽曆12月7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55°時開始,為“大雪”節氣。所謂“大雪”,一般指降雪強度較大的雪。我國氣象上規定:(1)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小於500米;(2)24小時內雪量大於5毫米的雪,皆稱為“大雪”。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冬季“小雪”後,農曆“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這種認識,歸納叫做“大雪”,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之一,繼“小雪”之後,為“大雪”節氣。

鶡□不鳴 鶡,為鳥名,雉類。據古籍名著《山海經·中山經》裏記載: “煇諸之山……其□鶡。”並且學者張揖注釋雲:“鶡似雉,鬥死不卻。”不僅如此,而且《禽經》裏還指出,其“鶡”的突出特征表現在“鶡,毅鳥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鬥死方休。”所以,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鶡”亦還別稱為“勇士”的冠名。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冬季“大雪”節氣一候的“候應”,因為每年一到“大雪”節氣“鶡”就不鳴了,說明它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所以,歸納概括為“鶡□不鳴”。《禮記·月令》裏,亦有記載:“[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圻,鶡旦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