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鳥養羞”,也不好講,內中當是還有錯字。依《夏小正》經文簡明之體例當作“群鳥翔”才是。當是“翔”字先錯為養,而後錯注為羞的。“群鳥翔”,即群鳥在天空中翱翔之義。今於我國北方,秋日晴空中,有群鳥翱翔的情景。俗或有謂之“百鳥朝鳳”者,即其事耳。
為何“群鳥翔”會誤而為“丹鳥羞白鳥”呢?這都是因為原文字壞之後而發生的誤解。蓋“群”字上半之君,篆文以任用,故有“丹鳥”之誤。 “翔”誤為“養”,又加注為“羞”。其曰“白鳥”者,當是“群鳥”的小注,先作“百鳥”,而後因上文之“丹鳥”而改作“百鳥”耳。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對農曆八月陽曆9月“白露”節氣與“候應”,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每年一到農曆八月“處暑後十五日,鬥柄指庚,為白露,八月節(氣)。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一候,鴻雁來。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詳見雨水節下,淮南子作候雁來。二候,元鳥(即玄鳥)歸。元鳥解見前(指‘玄鳥至’),此時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鳥,故日歸。三候,群鳥養羞。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者為群。群者眾也。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養羞,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淮南子作群鳥翔。”
4.“秋分”節氣與“候應”
——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水始涸
秋分 “二十四節氣”中的這個節氣,其規律性,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秋季農曆八月陽曆9月23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時開始“秋分”。此日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此後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所以,每年隻有“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太陽才是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其他時問,都是偏移的。密切結合農業生產來說,每年一到“秋分”節氣,我國北方正值秋收秋種大忙的季節。
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秋分”節氣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此節氣的突出特征,不僅是為秋季“九一f1日之半”,而且從陰陽上來說,亦為“陰陽相半”,例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記載:“秋分”與“春分”同,即陰曆“二月中”和陰曆“八月中”,均為“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裏記載:“秋分”節氣的特征,從陰陽上來說,為“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從古時候開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這種情形,高度歸納為“秋分”,作為農曆八月陽曆9月秋季“白露”後的節氣,列入了農業“二十四節氣”之一。
雷始收聲所謂“雷”,其自然規律性,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在陰雨天氣,當天空中出現閃電時,閃道中因高溫使水滴氣化,致使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強烈爆炸聲,就是“雷”。
然而,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陰陽相薄為雷”,或者叫做“陰陽相薄,而乃發聲矣。”所以,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將自然界反映出來的這種現象,歸納叫做“雷乃發聲”,作為“春分”的“候應”。可是每年一到“秋分”節氣時,就基本上使人們聽不到有雷聲的現象了。所以,被人們歸納叫做“雷始收聲”,作為“秋分”節氣一候的“候應”。
蟄蟲壞戶其一般規律性,每年一到陰曆八月中“雷始收聲”,各種“蟄蟲”,亦就由此季節開始漸漸進入“冬眠”(亦稱“冬蟄”),並且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的“蟄蟲”,亦就是從“秋分”節氣前後開始,損壞各種物件,如米牛蟲,毛料衣服會被蟲咬等。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這種現象,高度歸納概括為“蟄蟲壞戶”,作為“秋分”節氣二候的“候應”,以此示意和提醒人們應該注意防止“蟄蟲”損壞各種物件。
水始涸其一般規律性,每年秋季一到“秋分”節氣,其降水量,與春季和夏季相比較,降雨量開始漸漸減少。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秋季“秋分”節氣,出現的這種自然現象的反映,高度歸納叫做“水始涸”。所謂“涸”,則取其水幹,或者枯竭之意,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秋分”節氣三候的“候應”,名曰為“水始涸”。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對“秋分”節氣與“候應”,做了比較透徹古老認識性的解釋,叫做每年一到秋季農曆八月陽曆9月“白露後十五日,鬥柄指酉,為秋分,八月中。一候,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人地則萬物隨入也。二候,蟄戶壞戶。淘瓦之泥日壞,細泥也。按禮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芒乃瑾塞之也。三候,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