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夏季節氣與“候應”(2)(3 / 3)

對“小暑”節氣的這一“候應”,學者夏緯瑛在《夏小正經文校釋》裏,亦作相當考究性的記載,這裏將其原文轉引出來,以方便您閱讀和欣賞研究。其原文為:

鷹始摯 《傳》曰:“始摯而言之何也?諱殺之辭也,故言摯雲。”

緯瑛案:《小戴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時則訓》以及《周書·時訓解》俱言“鷹乃學習。”“鷹始摯”,當即“鷹乃學習”。所謂“學習”者,即鳥類初成長之時振羽以學飛也。摯,猛也,搏擊也。鷹鳥此時已成長,故學飛翔與搏擊。

對夏季農曆六月“小暑”節氣與“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每年農曆六月“夏至後十五日,鬥柄指丁,為小暑,六月節(氣)。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作,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一候,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也。二候,蟋蟀居壁。一名‘趨織’,一名蜻蜊,即今促織也。禮記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鬥。三候,鷹始摯。摯,搏擊也。應氏曰: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禮記作鷹乃學習。”

6.“大暑”節氣與“候應”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大暑其規律性,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每年一到夏季最後一個月,即每年陽曆7月23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20°時開始。按照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每年“小暑後十五日,鬥柄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夏曆)。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密切結合農業生產來說,“大暑”節氣時,正值“中伏”前後,為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最熱時期,亦是喜溫農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腐草為螢所謂“螢”,即人們俗稱的“螢火蟲”。它體長約10毫米左右,雌蟲發光器生在腹部第七節,雄蟲在第六和第七節。其所以能發光,因它具有發光器,即發光的機理是由於呼吸時使“熒光素”的發光物質氧化所致。其規律性,每年一到“大暑”節氣,這種昆蟲就會在腐草叢裏出現。所以,從古時候開始,“螢”,或曰“螢火蟲”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大暑”節氣一候的“候應”,歸納叫做“腐草為螢”。

其實,流傳千古著名的《三字經》裏的文句“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其所謂“螢”,亦指的是俗稱的“螢火蟲”。那麼,《三字經》裏的這十二字的文句,其內容是什麼意思呢?其內容大體上是說:“此言貧不廢學也。晉車允好學,家貧夜讀無油,乃取螢火代之,而借其光以照讀書。孫康寒夜讀書無油,乃出庭前,映雪光而讀。夫二子不以貧而廢學,終成大名。況爾輩有父兄資給,可不勉歟。”(轉引自《白話三字經》)

土潤溽暑 自古始,自然氣候規律性的變化,特別是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非常明濕,每年一到夏季農曆六月,陽曆七月,“大暑”節氣中伏前後,天氣的變化,比往常格外酷熱蒸人,尤其是“三伏”前後,每年總是會有那麼幾天,使人們常常感到格外熱得“發悶”,或曰“蒸人”。按照古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每年一到農曆六月陽曆七月“大暑”節氣中伏前後,天氣的變化,非常明顯的是:“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指天氣‘熱得發悶’)而為濕暑。”所以,自古始,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將這種現象,歸納為“土潤溽暑”,作為每年“大暑”節氣二候的“候應”。

大雨時行雨,可分為“大”、“小”。“大雨”,一般是指降水強度較大的雨。我國氣象上規定:1小時內雨量為8.1~15.9毫米的雨,或者,24小時內的雨量為25.0~49.9毫米的雨,皆為“大雨”。其一般的規律性,每年一到夏季農曆六月,陽曆7月“大暑”節氣,將要結束的時候,即在“立秋”節氣之前,正值“大雨”季節。因為“大雨”較多,使暑氣悶熱的現象,亦就開始漸漸解除。所以,從古時候開始,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將“立秋”節氣之前,“大暑”節氣三候的“候應”,歸納叫做“大雨時行”。

其實“大雨時行”,始稱作“時有霖雨”。對此,學者夏緯瑛在《夏小正經文校釋》裏,作了記載。這裏,將其原文轉引出來,以供您方便閱讀和欣賞研究。

其原文為:

時有霖雨緯瑛案:《左傳》隱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爾雅·釋天》:“淫謂之霖。”俱言雨之多耳。“時有霖雨”者,謂其時多雨,今日雨季。雨季在夏季七月,當是淮北太平原的情形。

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對夏季農曆六月陽曆7月“大暑”節氣與“候應”,亦作了古老認識性的解釋,他說每年一到“小暑後十五日,鬥柄指末,為大暑,六月中。一候,腐草化為螢。螢,又名丹良,日丹鳥,日夜光,日霄燭,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明也。詩曰:熠熠宵行,另種也,形如米蟲,亦有火,不言化者,不複原形也。二候,土潤溽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日蒸□而為濕暑,俗稱齪齪熱足也。三候,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